上海绒绣传承人包炎辉:永不退休的绒绣人

时间:2020-04-02 作者: 郑真鑫来源: 中国手艺网

包炎辉,上海绒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传承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作为本次“锦绣前程——中国当代织锦、刺绣艺术展”的参展嘉宾之一,包炎辉携作品《出淤泥而不染》、《黄河颂》参加本次活动。

  

  包炎辉参展与作品合影

  

  作品《出淤泥而不染》

  和《黄河颂》

  

  包炎辉,1964年开始从事工艺美术,1984年开始曾先后在上海红星绒绣厂、上海海石工艺品有限公司任绒绣要职。2000年其创建上海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时任艺术总监,该公司现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单位。30年来,包炎辉先后筹划领导和组织制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绒绣艺术作品有三十多幅,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国宴厅、香港厅、澳门厅、重庆厅等处。

  

   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万里江山图》

  

   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小厅)《上海外滩夜景》

  

   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大厅)《浦江两岸尽朝晖》

  上海绒绣,是指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虽然最早是传自欧洲的“舶来品”,几经改革,已形成了一套既有我国传统精湛的手工艺技法,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色彩丰富,立体感强,乍一看像油画。 ”包炎辉说,“绒绣必须是纯手工完成,历经拣线、染线、排线、劈线、拼线等十几道复杂工序,所以每件工艺品都是不重样的。 ”

   

  绒绣艺术品工艺流程示意图

  包炎辉1964年开始从事工艺美术,入门学习的是金属雕刻,每天与图案打交道,做厂长之后,又调整进了绒绣这行。“金属雕刻和绒绣,都属于工艺美术,金属雕刻是硬的,绒绣是软的。艺术类的都触类旁通,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艺术性上是相通的,重点在于审美的培养。”包炎辉说道,“见的多了,更能把握作品的艺术性”。

  

  绒绣作品《龙门石窟》

  

  绒绣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

  挑战历练成就

  因为绣品的极高还原度,包炎辉的团队经常接到国礼的指定制作任务。最让他满意的要属这幅绒绣艺术品《毛主席、周总理会见尼克松总统》。那时,他还在上海红星绒绣厂工作。

  

  绒绣作品《毛主席、周总理会见尼克松总统》

  1990年7月21日,中国政府作出决定,向在美国圣克利门蒂落成的尼克松图书馆赠送一幅大型绒绣《毛主席、周总理会见尼克松总统》。这项艰巨任务交给了经验丰富、能工巧匠汇集的上海红星绒绣厂。当时,厂里成立了专题小组,由厂长包炎辉亲自主持,王雅芳辅导,高来虎染色,张慧珍、许龙娣两人直接绣制。

  绣制重大历史题材绒绣艺术品,最主要的是写实。场景之再现,人物动作的细节,人物的表情,服饰的式样和色彩,都必须有确切的依据,经得起推敲。绣制各类绒绣艺术品一直得心应手的红星绒绣厂这次却遇到极大的困难。

  首先是资料不足,绒绣通常是根据图片或彩照进行绣制,可是这次并无完整的原作资料。1972年2月21日毛主席在其书斋会见尼克松总统时,只留下几张珍贵的黑白照片。这张现场拍摄的新闻照片有毛主席、周总理、尼克松总统等5人,还有一些室内摆设。

  创作人员根据数十张不同年代、场合的照片中收集到的人物形象、服饰资料,反复研究、修改,最后报请领导审定,终于使绒绣画制作稿拍板定局。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包炎辉和工艺师们必须对原黑白照片进行艺术加工。根据创作要求,必须去掉遮挡两位领导人的茶几,再现人物的脚和鞋;根据一幅尼克松总统到达北京后,在飞机舷梯旁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握手的照片,从中找到了尼克松皮鞋样式的依据;按照毛主席习惯穿圆口布鞋的造型,从另一幅他会见基辛格博士的新闻照片中找到依据,等等。整个创作过程十分注重真实性的还原。

  

  红星绒绣厂征求美国驻沪

  领事馆夫人对作品的意见

  

  画稿定局后,又遇到绣制工艺的难题。由于尼克松图书馆的场地限制,绒绣画的规格只能是150cmX100cm。在这不算太大的画面里要绣制3个人的全身像,而且还有复杂的背景烘托,给绣制增添了不少困难。

  一般绒绣画人物头像的制作,要求绣制面积比原作大3~4倍,这样较容易表达出层次和神态。现在,这幅画的头像面积仅比原作大1.5倍。这种打破常规的高难度制作,使得人物的眼睛只允许用3针来表达,而眼睛中的瞳仁只能绣一针。这一针还要绣得传神,非鬼斧神工之功力而不能为。当时,厂内色线有四五百种,但还是满足不了这幅绒绣画的需要。

  于是根据画稿的要求,大家立即开启电炉,架上染锅,特急染制1000多种专用色彩的绒线。为了绣活尼克松总统的眼睛,只能用上墨绿、蓝、白等10多种颜色组成仅有的3针拼线来绣制。在绣制过程中,工艺师们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尤其是来厂参观的欧美朋友意见。美国驻沪领事馆夫人提出,尼克松总统像的下巴似乎尖了些,工艺师立即拆线修改。只改了半针,领事夫人当即赞不绝口“VERY GOOD!”。

  最终三位绒绣工艺师和专题攻关小组的同志花费了4个月时间,落针24万针,几乎每针都要使用两三种色彩的拼线。功夫不负有心人,毛主席、周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形象终于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地再现在绒线画面上。至此,又一幅中国绒绣艺术珍品问世了。

  

  

  原上海副市长刘振元来红星绒绣厂参加作品验收国礼上海绒绣《毛主席、周总理会见尼克松总统》赠送仪式

  包炎辉提起这段经历仿佛还历历在目,整体创作大概半年时间,只有四五个人的团队,最终完成了这件具有重大影响的纪念品,同时也向广大美国人民展示出中国艺术家的高超技艺。还有一次情况类似,在距离香港回归仅有91天的时候接到任务要绣制出包含1000多种颜色的《香港维多利亚海湾夜景》。在不断地搜集资料、整体摸索下,包炎辉带领公司绣娘最终花费80多天提前完成了任务,此幅作品做工精细,好似写真。先在东方明珠大厅里展示了3天,又在上海浦东新区让市民们参观一番后,现今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厅。

  

  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厅绣品《香港维多利亚海湾夜景》

  永不退休的手艺

  

  包炎辉根据照片制作绒绣底稿

  包炎辉在绒绣技艺岗位上奋斗了一生。“退不了休啦,我今年都71岁了,要退早退了,还是放不下……”他说道,之前有过年轻人来学艺,但是绒绣并不是一种马上就能见效的行业,要想在绣桌上耐得住寂寞,还需要几年的磨练。如今公司从事上海绒绣的工艺师仅存6名,平均年龄62岁,年纪最大的已经77岁高龄。包炎辉为此专门开展了线下体验活动,吸引年轻人来沪学习。传承道路上,他决定一直走下去……

  

  

  绒绣作品《苍鹭》和《爱鹿》

  文章版权归《中国手艺网》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来源。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