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玲:以人为本 着眼时代 让非遗焕发全新光彩

时间:2021-03-09 来源: 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今年是满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第四次参加全国两会,从确定选题到准备议案建议,直至前往北京,她为这次的两会忙碌了许久。“身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代表的不仅是我个人,因此我很珍惜每一次的发声机会,同时也要履行好职责,切实发出人民的心声。”孙艳玲说。


      满族刺绣以东北特产柞蚕丝为主要原料,运用“鸡爪针”技艺进行刺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孙艳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改良了原有的刺绣技艺,研发出“三角针”针法,在一针一线的勾勒中,万物以栩栩如生的姿态、极具魅力地展现在她的作品中。


      2014年,满族刺绣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孙艳玲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国家对满绣的引领和助推,让我有了很大信心去带动身边的手艺人一起将满绣技艺发扬光大。”在她对自身技艺的不断打磨和对绣娘的用心指导下,满绣的传承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即使在疫情期间,牡丹江市的千名绣娘仍能依靠手艺保持每月不低于2000元的收入,通过互联网直播平台,精美的刺绣产品广泛吸引着大众的眼球,绣娘们靠着“出圈儿”的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满绣技艺和孕育着灿烂文化的东北土地。

      

      传承是本,手艺人需要保持初心,坚持保护为主,将技艺的根基稳扎稳打地深入推进。与此同时,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如何让传统手艺与时代融合并焕发出光彩?是孙艳玲一直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提出了《关于建设广东丝绸之路非遗博物馆的建议》。很多人有疑问,认为我呼吁非遗传承人都去广东发展,但我真实的想法是想让广大非遗传承人利用好广东这个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在丝绸之路非遗博物馆将自己的作品向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展示。”孙艳玲深知非遗保护的不易,她希望丝绸之路非遗博物馆的建设能突出反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地方民族特色,让非遗的“大家庭”拧成一股绳不断壮大发展,同时加大对非遗的异地传承和保护,从政策上对这些来广东异地发展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给予更多的扶持。

      

      “除了给非遗传承人搭建展示技艺的舞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关注传承人本身的发展也尤为重要。”在孙艳玲另一份《关于加大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促进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建议》中,她切实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出发,提出对其加大保护力度,给予其相应的社会保障。“只有非遗能够创造好的经济效益,带来不错的收入,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学习非遗,传承非遗。”因此,她希望国家能有更多的经济和政策扶持,助推和非遗相关的企业加速发展。


      孙艳玲一直关注非遗教育普及工作,从2005年在家乡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招收学员学习满绣技艺,再到今年的议案建议,她的一颗心从未离开教育的沃土。“非遗需要走进校园进行一代代的传承,按照大师、高级技师等不同职称标准具体明确化、规范化,在严格的操作标准下让传承人更为主动地去做这件事情。”她说。

      

      连续四年的两会之行,让孙艳玲也颇为感慨,“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钻研好自己的技艺格外重要,但现在,非遗传承已作为事业,赋予我更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