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数字化大有可为

时间:2022-11-30 作者: 都本玲来源: 中国文化报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前沿的数字科技和传统的非遗文化在今天相遇携手,在非遗数字化档案建设,网络平台互动展播和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都开拓出新的疆域。

  目前,非遗数字档案已经成为传统物态档案之外,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又一主要资料模式。在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图像、文字、音像等基础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后,为非遗项目拍摄高质量纪录片,为传承人拍摄口述史影像,成为进一步完善非遗数字化记录的紧迫任务。与此同时,加速推动优秀成果的研究利用,实现非遗数字资料的社会共享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互联网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多元人群会聚到一起,也将政府、企业和个人连接在一起。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1997年10月到2022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由62万增长至10.51亿,规模居全球之首;互联网普及率从0.03%增长至74.4%,超过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和习惯,也拓宽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播途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网上展播与互动已经占据非遗传播的半壁江山。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共举办62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近三分之一是线上模式。

  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的兴起为非遗的现代传播开辟了新的舞台。截至今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62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这庞大的统计数字中蕴含着巨大的传播潜力。利用一段几分钟的短视频,把天南海北的传统文化送到大众面前,呈现非遗的独特风采和生存状态,这种符合现代人视听习惯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特别是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从螺蛳粉到烤全羊、从侗族大歌到蒙古长调、从黄杨木雕到少林功夫,网络视频几乎形成了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内容全覆盖。

  网络直播除了带货也开始成为传统文化的展播互动平台。2022年8月,抖音直播启动“DOU有国乐”计划,面向民乐爱好者、专业民乐人、民乐机构、民乐非遗传承人,进行直播带文化的新玩法。直播间内可互动可打赏,既增加了非遗文化与大众的接触面,也让传承人增加了收入,生活得到改善。这种网上非遗展播依托现代数字技术,形式灵活,受众面广,直接高效,是非遗走近大众的便捷途径。但也要看到由于网络资源来源纷杂,内容上存在着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情况,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进一步提升内容价值,做好质量品控,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此外,非遗数字化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也有很大潜力。借助VR、AR、NUI技术和3D全息投影技术等数字化手段,让博物馆、展览馆里的非遗项目活起来、动起来,能够大大提升展览的体验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沉浸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非遗“现场”,参观者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借助科技的力量“瞬移”到千里之外,看一场川剧,观摩一件苗族银饰的打造,甚至参加一场蒙古族婚礼,沉浸式的感受非遗在“原生”环境中的魅力,数字化为博物馆展陈打开了想象之门。

  总之,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为非遗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形式下,坚守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初心显得尤为重要。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既要讲究形式,更要强调内容,要加强非遗保护核心理念的普及,避免网络语境下可能对非遗造成的误导和损害,有层次、有重点地实现非遗公共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讲好非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非遗数字化大有可为。(都本玲)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