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剑川:“文化力量+艺术创意” 传统工艺成群众致富“钱袋子”

时间:2020-09-30 来源: 云南网

1.jpg

      作为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多年来,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以“云南文明之源、南诏石窟胜地、中国木雕之乡、白族文化宝库、滇西革命摇篮、生态旅游乐土”著称,民间手工艺大师云集。然而,产品缺乏现代创意,与生活结合度不高;工艺品需求面窄;手工艺人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传统工艺展示渠道狭窄等一直制约着当地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面对困境,2013年起,中央美术学院(以下称“中央美院”)对口帮扶剑川县,先后派出4名挂职副县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剑川的结对帮扶,在“智扶”“技扶”“艺扶”上下足功夫,助力剑川脱贫摘帽。

      手工艺术玩跨界,“非遗”走进百姓家

      中央美院对口帮扶剑川后,结合专业优势,提升剑川木雕、石雕、黑陶、布扎、刺绣等传统工艺创意设计水平,启动了“解读与创意剑川”设计系列综合课题调查研究活动,先后举办“手工剑川·走进生活”剑川旅游工艺品创意大赛、设计作品展等,展出160余幅作品和400多件实物,研制出首款土陶烧烤盘和首套黑陶“甲马”等其他创意设计产品。

      结合旅游革命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中央美院还积极参与沙溪特色小镇旅游商品LOGO设计;依托县校合作,推进白族服装改良工作,设计出包括公务服、校服、演出服、常服、礼服等50多款白族服饰。通过创意设计,剑川手工艺品以多样化、多元化、轻巧便携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2.jpg

剑川白族服装改良设计第一阶段成果展示


      能工巧匠“走出去”,专家学者“请进来”

      在挂钩帮扶中,中央美院把为剑川培养一批人才作为工作重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下绣花功夫抓实人才培养工作。先后选送了9批次近100名的剑川书画人才、非遗传承人和中小学美术老师到中央美院进行学习,安排业内专业老师为这些骨干人才和行业带头人进行授课指导。同时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开展讲座、授课20余场次,听众超过2500余人次,为剑川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创造更多机会。

      “通过学习,让我重新认识民族工艺,从心底树立起了信心,不管是人才的培养,还是产品的创意创新,都是任重而道远,”木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焕培说。

      在剑川职中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中央美院先后选派6批17名研究生到县职中和剑川一中进行支教活动;邀请中央美院对外美术教育交流中心师生到剑川开展“高参小”项目活动,现场指导开展美术教育;在县职中开办了“木雕工艺美术班”,目前已经进行了招生,为传统工艺的未来发展培养人才;建立传帮带制度,美院师生来剑川实践调研设计展览期间,带着县职中相关专业的师生全程跟班,共同参与,现场学习,不断提升剑川师生的专业素养。


3.jpg

      工艺传承不再愁,产业铺成致富路

      通过多方努力,2017年11月11日,剑川县成立了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基地和中央美院驻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传统工艺实训、研习、研究及生产性保护和传承工作。工作站积极参与大理·剑川木雕艺术博览会暨剑川木雕文化节的相关活动,策划组织“剑湖论坛”3期,邀请专家学者与剑川非遗传承人共探剑川木雕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中的机遇和作为;开展传统工艺大讲坛系列活动,寻找传统工艺振兴之路,通过研讨、论坛、讲座的举办,推动剑川木雕进入专家、学者视野,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

      除此之外,中央美院深挖非遗内涵,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传承工作,建成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实训基地,全县每年培训非遗传承学员不少于1000人次。通过建立一项机制、培养一批人才、引领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四个一”,在全县实施“剑川名匠”选育工程,积极探索乡土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一大批能工巧匠通过培训学习后,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建立工作室开展培训,把课堂设在生产车间、田间地头、户内户外。

      中央美院的帮扶,为剑川传统工艺插上了致富的翅膀,拓宽了销售渠道。目前,剑川县从事木雕、石雕、布扎刺绣、土陶加工生产销售的群众超过3.24万人,力争到今年年底实现剑川木雕产业产值6亿元,带动上万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截至2019年底,剑川县实现产值4.74亿元,同比增长11.8%,木雕产业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