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 木兰当先

时间:2020-06-22 来源: 成都日报

何民(都江堰市)

  荣誉

  2019年10月17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召开全州扶贫攻坚表彰大会,远在成都的朱木兰应邀参加大会。会上,怒江州的领导向代表们介绍了来自四川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繁棕编”技艺传承人朱木兰,介绍了朱木兰利用新繁棕编技术,将百无一用的怒江草果秆变废为宝,闯出一条非遗技术扶贫新路子的事迹。会场上掌声一片。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云南怒江州匹河怒族乡指挥田扶贫安置点怒江草果编扶贫车间,亲眼看见了怒族乡的少数民族妇女运用成都“新繁棕编”技术编织的帽子、提包、水果篮等“怒江草果编”工艺品,不停地用手机拍照,发朋友圈,点赞。

  大会上,朱木兰获得了怒江州扶贫攻坚贡献奖(社会扶贫模范)。还有一个特殊的奖项:“中国怒江草果编织第一人”荣誉称号。怒江州的州长亲自为朱木兰颁奖。

  那一刻,朱木兰内心特别激动,一切的辛苦和努力,值了!

  情缘

  国家级非遗“新繁棕编”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木兰,是四川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人。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北部,和成都相隔千里,怎么和朱木兰扯上关系了?朱木兰这个年近古稀的川西农村妇女又怎么成了云南怒江的扶贫模范?

  故事还得从2019年初讲起。

  2019年初,在云南参加扶贫工作的公司老总肖志和怒江扶贫的朋友聊天得知,怒江很希望利用漫山遍野堆积的废弃草果秆给贫困群众找一条增收的路子。肖志是成都新都区新繁镇人,正好新繁镇党委书记钟毅是他的战友,肖志就找到钟书记商量:能不能请朱木兰参加云南怒江的扶贫工程,以新繁棕编的编织技术为怒江草果秆找一条出路呢?

  云南怒江州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也是深度贫困地区。草果是一种喜阴爱水的绿色植物,其果实既是日常食品香料,又是药材和化工原料,用途广泛。云南怒江大峡谷正是适合栽种草果的地方,经过10多年的扶贫开发,怒江已成为云南新兴的草果种植基地。每年7月,数十万亩草果收获后,大量的草果秆便丢弃在山坡野地里,成为牛不吃羊不啃的废物。

  钟毅书记和肖志问朱木兰,愿不愿意加入扶贫的队伍中,用新繁棕编的手艺为怒江草果秆找到一条出路?

  朱木兰从小生活在川西农村,怒江在什么地方她根本不知道,但从贫苦家庭走出来的她听说怒江贫困山区的老百姓还在为温饱奋斗时,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老伴潘丰顺一听朱木兰要到云南怒江去扶贫,着急了,说:你一个年近古稀的老太婆逞什么能啊,云南怒江离成都天远地远,山高路陡,你怕还没走拢就倒下了。

  肖志说:没关系,我先运点草果秆来新繁,朱老师试试看能不能编织。

  好!朱木兰脆生生地答应了。

  但这草果秆长成什么样,朱木兰见都没见过,能不能作为编织材料,朱木兰也不知道。当肖志驾车辗转将1000多斤草果秆送到新繁时,朱木兰才知道,这草果秆无韧性,易断易碎,根本不适合作编织材料。将新繁棕编成熟的技艺移植到怒江草果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探索

  1972年,20岁的朱木兰嫁到新繁龙安乡与潘丰顺结为夫妻,跟着婆婆唐章凤学习棕编。在潘家,这门手艺是家传的,潘丰顺的奶奶王永芳就是新繁棕编的一把好手,一代传一代,到朱木兰这里,经过几十年的操练,她的棕编手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不仅是新繁远近闻名的棕编名人,还成了国家级非遗新繁棕编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四川农村手工艺大师。

  可面对一卡车一折就断的草果秆,朱木兰还是有些束手无策。几个棕编手艺好的姊妹对她说,草果秆根本就不适合作编织材料,算了嘛,给人家回个话,就说编不了。

  可朱木兰从小就有不服输的性格,加之对自己技艺的自信,她不想放弃。她说,我大话都说出口了,再吞回去难受!从这天开始,朱木兰就整天对着那一堆草果秆进行研究,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老伴看到她没日没夜折腾,担心她累坏了身体,劝她不要再整下去了。朱木兰说,怒江的贫困群众还在为温饱努力,我熬几个夜算啥子嘛!

  有天老伴戴着一顶草帽回家,朱木兰眼睛一亮,心想,这编草帽的麦秆不也是易脆吗,为什么麦秆就能编织,草果秆就不行呢?她拿着草帽反复琢磨,又把院子中堆成小山一样的草果秆一支一支地用工具剥开,划丝、破片,突然她意识到,这些从怒江运来的草果秆在山上风吹、雨淋、日晒,早已干透失水了,完全没有韧性,麦秆编织前还要露一露,扯点地气才好编织嘛。还有,这用来划棕丝棕片的工具也要改进,不能直接用来划草果秆。

  思路一通,朱木兰便没日没夜地进行试验。通过改进工具和工艺,若干次试验,2019年3月,朱木兰成功编织出了第一件草果编帽子,由此打通了用怒江草果秆编织的道路。一根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怒江草果秆,经朱木兰的巧手,在指间来回缠绕穿插后,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工艺品,绽放出了新的生命力。

  怒江老百姓把这种用草果秆编织的产品亲切地称为“怒江草果编”。

  功成

  2019年3月开始,朱木兰不顾60多岁的高龄,带着几位新繁棕编技术非常好的师傅,数次赴云南怒江举办草果编培训班。怒江大峡谷确实山高路陡,虽然很多乡镇都通了汽车,但走村串寨,爬坡上坎,对从小生活在川西平原的朱木兰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当她看到漫山遍野废弃的草果秆和怒江老百姓殷切渴望的目光时,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从她心底骤然升起。

  从福贡县成立“草果编”扶贫车间到泸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草果编”培训班;从新城叶子花居易地搬迁点草果编培训班到怒江州洛本卓乡俄嗄村草果编培训班,朱木兰和她带去的新繁棕编师傅先后为怒江州培训了数以百计的“草果编”编织技工,培训了一批像阿花妹、四三妹、娜四言、求义妞、蔡春平那样的少数民族草果编技术骨干,她们不仅掌握了帽子、拖鞋、抽纸盒、挎包等工艺品的编织技艺,许多人还成了第一批怒江草果编的编织带头人。

  百无一用的草果秆被朱木兰用“新繁棕编”手艺化腐朽为神奇,变成了造型别致、精巧美观的工艺品,就连当地人看了都不相信。

  有了产品,还得有市场才能变成商品,产品要卖出去才能变成村民们腰包里的钱。朱木兰又和肖志一起联合成都道明竹编技艺传承人杨隆梅一起成立了“云南槿韵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帮助怒江草果编产品开发市场。

  朱木兰跨省扶贫的事迹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新闻主播、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携《问答神州》栏目“脱贫攻坚”特别系列摄制组专程来到怒江,在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村扶贫车间采访了朱木兰和草果编生产,对朱木兰的非遗技艺扶贫作了深度报道。面对记者的称赞,朱木兰说。我没有那么伟大,我只不过做了一点我觉得应该做的事。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