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体验新年俗是文化传承的路径

时间:2022-02-09 来源: 中工网

过年了,北京市西城某小学学生的书桌上,挺立着一只威风凛凛的小老虎,这是学校举办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时大家一起共同完成的。据报道,这些年,孩子们体验的非遗手艺有糖画、面塑、脸谱、扎染、草编、皮影、扇面、彩蛋、风筝、毛猴等。

随着时代变迁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年俗,比如微信抖音拜年、反向到异地过年、看电影跨年等,相较于守岁、庙会、年夜饭等传统民俗,时下过年方式越来越丰富。在延续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根据个性需要而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既是顺应时代要求的现实之举,也是创造新年俗的必然趋势。

借助春节这个喜庆节日让青少年接触与体验“非遗”文化,显然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一方面,“非遗”文化是一笔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为国人提供着强大的凝聚力和不竭的创造力,长期浸润可以开阔个人眼界,让孩子们在体验中获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传统文化所具有无穷魅力,把非遗宣传、互动,与过节有机结合起来,也会因团圆氛围等因素的加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非遗”体验新年俗是文化传承的路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特殊性和唯一性,作为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数量多,但又面临着极大的保护压力。由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断代和衰减,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生命力和持续性,就必须改变“小众化”“隐秘化”的现状,培养一批知晓、喜爱和参与的“粉丝”,获得更多受众才能激活“源头活水”。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基础,“从娃娃抓起”尤为关键。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继承、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可靠的力量。“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在春节走进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极大激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让他们在认知中去参与,在参与中去保护与传承。

非遗保护如何走出“人走艺失”困境?实现大众化才能厚植根基,最终实现“一起向未来”。将非遗文化送进学校,送进社区,线下线上互动,会很好地起到润物无声的传承作用。将此路径不断延续和扩大,“非遗”保护的大众化之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唐伟)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