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赋彩美好生活

时间:2022-08-3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要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地区设立非遗工坊近1400家,在各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板块,将中西部省(自治区)成果显著、带动作用强的46家非遗工坊“搬进”非遗博览会,立体展示了以非遗为切入点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生动呈现了非遗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成果。

       活动现场,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的“让妈妈回家”计划令人印象深刻。截至2022年6月,该工坊累计培训绣娘1200余人,签约带动4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2人,累计使绣娘增收600余万元,发放贫困户分红30余万元,实现了“带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行动目标。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的负责人之一石巍介绍,近年来,工坊除大力发展苗绣外,还开设了茶园,以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为抓手,带动解决乡镇就业问题,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的中青年返乡。“非遗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潜下心来,乡村建设者扎下根来,一个个村落富裕起来。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石巍说。

       以山上的枯木、倒木等为主要原材料,经过灵巧的手工“变废为宝”,一幅白狼林俗树皮画就从指尖诞生。就是这样一项技艺,让一方百姓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脱贫攻坚延续到乡村振兴,从带动几个人到200人以上,从过去几百元到现在几千元的收入,非遗保护传承给大家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我们还在其他乡镇、街道开设培训班,让更多的居民、贫困户掌握非遗技艺和脱贫本领。”树皮画非遗传承人谢彩云介绍,现在树皮画工艺的技法已突破200种,相关产品覆盖生活、办公、服装、家装、酒店装修等各个领域,私人定制占比也逐年增加。

       “实现脱贫后,我们更加重视活态传承。一方面与各大院校合作,引入专业设计力量;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传承人群的艺术水平和呈现能力。同时,我们还与其他非遗项目密切联系,融合掐丝珐琅、草编等其他技法,为树皮画注入活力,以资源共享和平台共享提高产品质量,让非遗通过市场走进人们生活。”谢彩云说。

       谢彩云还透露,这次参展当天就已与山东当地非遗传承人达成了一项合作,计划为后者定制一款树皮画包装礼盒。

       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霍州亲手做了一个枣花年馍,又在团圆花馍上点了一颗红枣,寓意团团圆圆、圆圆满满。记者在霍州花馍展台看到,一个个用花馍做成的人物形象、花卉果实、飞禽走兽组成民俗工艺品,十分吸睛。“在我们当地,霍州花馍不仅是一种非遗美食,还是一项致富产业,主要是带动农村妇女增收。在旺季,每人大概能增收2万块钱。”霍山年馍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巍巍介绍。

       每个非遗工坊都有非遗传承人带动村民居家就业的实例,每个受益的村民都是乡村振兴的根基。

       远远看去,蟋蟀、蝴蝶、螃蟹、蜗牛栩栩如生……羌族草竹编研学体验培训非遗工坊前,人流络绎不绝。不多会儿,草编动物摆件就需要补货。而这家工坊的特别之处还在于研学体验。在当地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下,该工坊联合学校,根据中小学生和高校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习特点,设置了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把传统的“非遗进校园”做成了“乡村体验课”。年纪稍小一些的孩子能从手工制作中体验非遗的乐趣,了解动物习性和植物类型,增进与乡村的亲密接触;年纪大些的学生则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系统了解羌族草编的发展历程,体验非遗产品的设计制作,提高文化传承的参与感。

       目前,该工坊通过“研学体验+教育基地”的模式,已经带动了当地留守妇女和残疾人200余人就业,实现人均增收近万元。“关键是让不同人群加深交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吸引不同社会力量深入乡村,大大增加了乡村振兴未来建设者的基数。”该工坊负责人认为。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