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孕珠 指尖雕贝——探寻海洋文化中的北海印记

时间:2021-07-16 来源: 澎湃新闻

      《爱上非遗》系列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倾力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将那些植根于壮美广西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深融于壮乡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记真诚呈现。由此,汇聚起涵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本期聚焦北海,欣赏南珠气质,探秘北海贝雕之美。
      一座城市,最动人的或许还是人与自然在几千年的沉淀中,深融其中的文化印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同一地方,非遗的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中被延续。

北海老街。许振国 摄

      广西北海,地处中国南海之滨,北部湾畔。作为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北海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闪耀着光辉岁月。

珍珠与贝壳。陆权香 摄

      珍珠和贝壳,作为海洋鲜明的符号,为北海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走进北海,探寻南珠诞生记,探秘北海贝雕的技与艺,去感受海洋之风下,能工巧匠们用双手与初心,编织关于美的童话。
      南珠,从海洋中孕育美“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这里所说的南珠,是指中国南海北部湾海域所产的珍珠,也叫“合浦珠”。

南珠博物馆镇馆之宝《海之皇冠》。陆权香 摄

南珠博物馆镇馆之宝《南珠王》,当今中国最大的天然海水珍珠,规格为15.5X11.2mm,重3.6g。黄伟 摄

南珠博物馆展出的珍珠饰品《朝珠》(仿制)。陆权香 摄

      珍珠光泽晶莹、颗粒浑圆,不仅有极致的观赏价值,更有药用价值。南珠,历代都被视为“国宝”,从汉朝开始便成为贡品。

珍珠粉与珍珠眼药水。陆权香 摄

      在人工养殖技术出现前,捕珠危险系数高,珍珠极为稀缺。现如今,珍珠已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宠,成为寻常百姓青睐的佳品。

古人捕珠场景壁画。陆权香 摄

      南珠传统养殖技艺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到明末清初,合浦珠民对南珠养殖进行了探索,以鱼目或核插入珠蚌养殖出南珠。
      1958年10月,中国海水人工养殖的第一颗珍珠在北海育成。

南珠贝母贝——马氏珠母贝不同生长阶段标本。黄伟 摄

南珠贝母贝——马氏珠母贝不同生长阶段展示。陆权香 摄

      2020年,北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公布了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珠传统养殖技艺名列其中,古老的技艺延续着生命的脉搏,美的历程赓续着智慧的结晶。

人工培育珍珠用具。陆权香 摄

      南珠传统养殖技艺是经过珠母贝苗种的培育、精选母贝、插核生产、海里管养等几个阶段,从珠母贝至产出南珠整个过程的传统技艺。
      南珠传统养殖技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制图:韦若琳 资料图来源:北海日报

      目前在南珠养殖技艺工序中,植核、切片等几个工序只能手工操作。

南珠传统养殖技艺——插核。图片来源:北海日报

      天地情怀,沧海孕珠。谁能抵挡得了珍珠的美呢?
      贝雕,从海洋中刻画美
      如果说珍珠是贝类孕育的神秘宝石,那贝壳则是海洋赐予的人类的珍宝,经过手艺人的精雕细琢,升华为独具匠心的工艺品。

贝雕画作品《日月门神》。北海贝雕博物馆供图

      从远古时代,贝壳便作为货币、装饰品等在人类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北海贝雕是一种优雅的装潢工艺品,以天然珍稀贝类为原材料,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 经过设计图稿、精心选料雕刻琢磨、对贴组装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
      北海贝雕画制作技艺。视频由北海贝雕博物馆提供
      走进北海贝雕博物馆,在贝的历史中,品味人类对自然馈赠的美的创造。

北海贝雕博物馆展出的贝雕画作品。陆权香 摄

      “我们贝雕博物馆的作品,全是用真的贝壳制作的。”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林雄向记者介绍,“贝雕制作全过程可概括为‘纯天然’,不着色,不滥用化学制剂,强调‘原汁原味’。”

北海贝雕博物馆展出的贝雕壁画作品《百年归巢》(局部)。陆权香 摄

北海贝雕博物馆展出的贝雕壁画作品《万代辉煌》(局部)。黄伟 摄

北海贝雕博物馆展出的贝雕画作品《四君子》。陆权香 摄

      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泽鲜明的贝壳安静地躺在玻璃柜里,述说着关于海洋的神话。
      一幅幅贝雕画,在一个个主题鲜明的作品中,贝壳自身绚烂的色彩与曼妙的纹理,反射着光,讲述着一段段文明进步的故事。

北海贝雕画作品《一帆风顺》(局部)。陆权香 摄

      北海贝雕作为广西传统工艺品,今年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承载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继续绽放着传统技艺之美。

北海银滩。许振国 摄

      海风习习,倾听来自自然的呼吸;阳光灿灿,感受历史积淀的心跳。
      技艺的传承,有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为守护而奔走呼号,时代之音正百花齐放,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集中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

贝雕画制作工作台。黄伟 摄

      器物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世代相传,在稍显浮躁的当下,激活这一份美的基因,让更多人爱上非遗,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更显使命担当。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