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地方“两会”|保护遗产就是保护根脉

时间:2020-02-14 作者: 苏锐 秦毅 谭志红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1月,全国各省区市的2020年“两会”陆续召开。在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延续了往年对文化民生、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的重视趋势,另一方面也结合本地地域文化品牌的打造,提出了借力文旅融合增强民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具体举措与路径。疫情的阴霾终会散去,新的一年,期待文旅融合能为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强大的新动能。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它不可再生的属性,对于地域文化的独特载体价值,使其历年来受到各省区市“两会”的关注。


山东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山东将着力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扛牢新时代赋予山东的文化使命,加快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齐文化传承创新两大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机制化成果,整合资源推进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建设,将儒学这一世界文化瑰宝守护好、传承好、发扬好。加快建设大运河、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济南-泰安-曲阜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支持建设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


代表委员声音:


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范正红: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事业的繁荣是山东实现“深度发展”的动力。应结合全省实际来开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分析自身优势,把握历史与时代的机遇,找准着力点,增强文化自信;要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队伍,不能仅局限于“研究院”“研究所”,不能流于表面化,真正凝练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要从山东发展的大局出发,梳理资源,抓住精要,对山东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分析;要形成良性的文化秩序与价值观,辨明哪些需要汲取,哪些需要摒弃。


图为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内的老猫花灯制作技艺非遗创作人,在潍坊市十笏园文化街区向游客进行项目展示。苏锐 摄


图为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内的手工艺人,在从事潍坊风筝文创衍生品的生产。苏锐 摄


2019年,陕西省投资14亿元支持了500余处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陕西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陕西省将加强革命纪念场所维护,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加快建设黄帝陵文化园区和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积极推进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陵博物院改扩建工程,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


代表委员声音:


陕西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古文物、古遗址、古遗存、古遗迹等实物文化,以及传承载体呈动态变化的非物质文化,因其独有的性质和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损坏、灭失和断层,是当前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普遍难题。目前,黄洛渭流域文化保护和开发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部分文化遗存载体面临即将或已经“失血、失护、失修、失传”等问题。应当传承创新关中文化,更好地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展壮大。要进一步加强整个关中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全国性非遗文化保护联盟,重点推进以“黄洛渭”三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存为主体的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同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内涵发掘、形象包装,让文物、古迹走出历史。


黄帝陵文化园区内的中华始祖堂。秦毅 摄


作为黄帝陵文化园区首个建成开放的单体文化项目,2019年3月30日,中华始祖堂正式落成开放。图为陕西省副省长方光华等参观时的情景。秦毅 摄


2019年,广东省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韩江流域左联作家活动旧址、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等文物保护利用扎实推进。广东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东省将继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代表委员声音:


广东省政协委员、佛山市粤剧传习所所长李淑勤: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蕴。在新时代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就要进一步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其中加强文化遗产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更严格的法治化轨道尤为迫切。作为粤剧发源地,佛山市致力于做好粤剧的传承与保护,中国邮政根据佛山抢救挖掘粤剧例戏四件宝发行中国戏曲纪特邮票,佛山粤剧传习所发动全省粤剧名家联合复排缀演56年的例戏《香花山大贺寿》等,让佛山对粤剧传统的抢救深得海内外同行、票友的认同。目前在建的佛山粤剧院项目,将粤剧非遗主题剧院综合体与文保单位经堂古寺相融合,未来将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不仅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产业。



广东省政协委员、佛山市粤剧传习所所长李淑勤谈文化遗产保护。


1月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崔克勤(右)在现场表演木偶粤剧《帝女花》。许建梅 摄


1月1日,一名小朋友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体验皮影。许建梅 摄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