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苗绣点赞:传统的也是时尚的

时间:2021-02-04 来源: 央视新闻

 

2月3日,正在贵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当天下午,总书记走进当地的扶贫车间。这个车间主要采用苗绣、蜡染工艺生产制作民族服装。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等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1.jpg

△苗绣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台央视记者王鹏飞拍摄)

2.jpg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贵州安顺的居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制作工艺。(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25岁的杨文丽是这家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她的刺绣手艺是从小跟母亲学的。杨文丽介绍,苗绣分手工绣和机绣。一件手工绣的“歪梳苗服饰”要卖到上万元。如今,车间的苗绣成品有近70%是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出去的。


3.jpg

△杨文丽正在介绍“歪梳苗服饰”。(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37岁的彭艺擅长的是蜡染工艺,她是贵州民族大学的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硕士。她说,自己特别喜欢蜡染工艺的这种安静氛围。


4.jpg

 

△彭艺介绍说,蜡染的染料制作颇费工夫,需要将板蓝根枝叶和石灰浸泡5到7天,做成蓝靛泥,加52度米酒和碱,最终调成染料。(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王鹏飞拍摄)


在扶贫车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把苗绣发扬光大,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它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又用产业来扶贫,用产业来振兴乡村,可以作出贡献。”

化屋村处于乌江源百里画廊核心景区。除了非遗手艺,乡村旅游也是化屋村的支柱产业。在村文化广场,习近平同参加少数民族春节民俗活动的群众亲切交流,并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5.jpg

 

△广场上热烈欢迎总书记到访的苗寨村民(总台央视记者张宇、彭汉明、王哈男拍摄)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去年,化屋村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500元。六年前,总书记在贵州花茂村考察时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此次考察途中,化屋村村民的笑靥如花,是对花茂村之问的最好回答。

这些年,每逢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要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为全国各族人民送上新春祝福。

据统计,总书记9次春节前夕考察,有6次是前往西部地区:2013年赴甘肃、2014年赴内蒙古、2015年赴陕西、2018年赴四川、2020年赴云南、2021年赴贵州。党的十九大以来,4次春节前夕考察,有3次把首站选择在了少数民族村寨:2018年凉山彝族村,2020年保山佤族村,这次的毕节苗族村。

总书记之所以牵挂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是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如今,经过持续奋斗,最难啃的“硬骨头”已经啃下来了。脱贫之后怎么干?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说,要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一村一寨,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动缩影。化屋“蝶变”,未来可期。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