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支点

时间:2020-08-06 来源: 聊城日报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协商会在聊城市政协会议室召开,会上,共有8名专家学者、聊城市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围绕聊城如何强化非遗保护与传承作协商发言,聊城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作协商回应。大家说成绩,指不足,谈打算,一场协商会,点燃了与会者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热情,也引发了非遗爱好者的广泛参与。

      成绩不小 困难不少

      聊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聊城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项、省级45项、市级261项、县级764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34人、市级187人,另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4处。近年来,聊城市相关部门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传承工作,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赵勇豪认为,尽管成绩很大,但非遗本身就有弱小与散乱的“先天不足”,其弱小的根源是其充分依赖于人,散乱的根源是寄生于农耕文明的副业和手工业。从人的方面说,非遗拥有者多是小农、小商,他们缺少市场意识、行业认识,也没有专业的运营团队;从产业角度说,在当前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下,非遗业态总体上竞争力较弱,故非遗保护与传承困难不少。

      不但要存下来,还要活出风采

      东昌雕刻葫芦、临清贡砖、魏氏熏鸡、义安城鲁菜馆……说到这些名字,不但聊城人不陌生,就连外地人也是耳熟能详,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创造了经济效益,彰显了文化品位,成为聊城的文化名片。

      聊城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雷建峰认为,这些非遗之所以“活”得好,是因为它们具备了3个因素:当地政府重视程度高、项目带头人水平高、市场化程度高。以义安成高氏烹饪技艺为例,为更好地传承发展,市区两级文广新局批准成立义安成高氏烹饪技艺传习所。2017年,非遗文化进校园,在聊城高级财经学校成立“传统烹饪技艺传承创新平台”,传承人高文平每年为千余名学生表演技艺,使非遗在青年心中扎下了根。

      所以,有些虽有一定市场需求、但缺乏市场开发的非遗项目,就要在以上三个方面下功夫,尽快走出只能靠上级补助才能勉强维持现状的窘境。

      留文化之根 入市场之流

      为什么要保护?因为非遗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是一方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什么难保护?因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大都已不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就是一提起非遗保护,人们总是将其与“濒危”“抢救”等词汇分不开的原因。

      绝不能因为难就不保护了,这是与会者共同的心声。而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用产业化增强非遗活力。这方面有很多鲜活的例子,从2018年起,深圳连续两年举办“非遗周”,形成文化品牌,产生规模效应。东昌府区连续举办了13届葫芦文化艺术节,极大地提高了东昌雕刻葫芦的知名度,2019年,东昌雕刻葫芦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0.5亿元。

      非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但只有找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才能让它焕发生机。因此,非遗保护既要注重历史传承,更要眼睛向外,不断融合时代需要和特色,以产业化赋予非遗的内在生命力。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