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快灵”引领大作为

时间:2022-12-31 来源: 安徽日报

  12月23日,冬日午后,黄山市旅游地标黎阳老街古朴静谧。阳光透过甘而可漆艺工作室的花格窗,落在一件红金斑犀皮漆大梅瓶上,纹理灵动,如云似霞。

  “犀皮漆是徽州当地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之一,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而可说,黄山市现有非遗项目1325个,数量和种类均居全省第一。作为黄山市人大代表,甘而可一直呼吁加强对非遗项目的系统保护。

  让甘而可倍感欣慰的是,《黄山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这部地方性法规,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施行。

  为非遗立法,是黄山市“小快灵”立法的又一实践成果。自2016年被赋予地方立法权以来,该市按照“急需可立”的原则,先后颁布地方性法规13部。“以法之名,我们对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有底气。”黄山市文旅局局长吴小胜说。

  为社会治理锻长补短

  雪后黄山,银装素裹。冒着凛冽的寒风,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像往常一样,拿着放大镜,观察松树的生长情况。

  两个多月前,迎客松刚刚进行第五次全面体检。结果显示:针叶色泽正常,顶芽饱满,未见明显病虫危害症状。

  千年名松傲雪挺立的背后,离不开良法善治。2018年8月1日,《黄山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全国首部向松材线虫病“亮剑”的地方性法规。

  “松材线虫病,有松树‘癌症’和植物界的‘新冠’之称,其防治是世界难题,缺乏有效的治本措施,只能依靠检疫监管。”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总工程师姚剑飞介绍,立法以前,该市仅划定黄山风景区、祁门牯牛降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检疫监管重点预防区,但黄山山水相连,光靠这几个区域的检查站,有些防不胜防。

  姚剑飞说,《黄山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把黄山风景区缓冲区边缘的八镇一场都纳入重点预防区,将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大门向外延伸,有效降低了病害传播的风险。

  “《黄山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条文仅有24条,但每条都是干货,操作起来方便高效,解决了一些我们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黄山市黄山区甘棠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站长吴光明说。

  吴光明与松材线虫病打了30多年的交道。以前,他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法律依据,时常与被处罚方产生一些法律纠纷。“随着《黄山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的出台,自由裁量少了,程序规范多了,全市204万亩松林资源的防治责任主体更加明确、管控力度更加严厉。”

  小切口立法,简明扼要、直奔主题,让“一本本”法成为“一页页”法,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6年来,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徽州古城保护条例、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齐云山及太平湖等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等“小快灵”立法,为黄山市社会治理锻长补短,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让法治思维深入民心

  法者,治之端也。

  “立法取之于民,最终惠泽于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自然也就愈发浓厚。”黄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胡梦玲说。

  胡梦玲介绍,黄山市每个立法项目,都严格遵循“四个必须”,即召开专家论证会议、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征求基层执法单位和人大代表意见、网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做到群众期盼什么、立法就跟进什么。

  屯溪区是黄山市中心城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旧小区并存,物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纠纷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黄山市专门成立物业管理立法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广泛征求物业主管部门、街道社区、服务企业、业主代表等意见建议,数易其稿,寻求立法的“最大公约数”。

  2020年3月,经第十三届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黄山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于当年7月1日正式施行。

  “《黄山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将物业管理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了多年来物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升了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和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黄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物管办主任李徽革说。

  2020年以来,为让人民群众参与立法全过程,黄山市建立了11个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和13个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覆盖各区县、各领域、各行业,在群众家门口搭起反映立法工作意见建议的“直通车”。截至目前,该市通过立法联系点共征集意见建议百余条。

  “黄山是国际旅游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塑造文明向上的城市风貌,打下了扎实的法律基础。”黄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朱永胜介绍,如今,“小快灵”立法中的相关内容,已普遍纳入各地村规民约,还创新了“红黑榜”“积分制”等评价体系。

  给城市发展再造空间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黄山作为山区城市,如何破解因土地资源禀赋造成的发展瓶颈?法治是一条被实践检验了的突围路径。

  黄山市是全国传统名茶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的核心产区。茶叶产量、产值全省第一,出口量、出口额均占全国10%以上。

  临近岁末,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国强格外忙碌。方国强说,公司的6800亩茶园已连续多年通过欧盟和国家有机茶认证,每年销往欧洲地区的绿茶总量稳定在千吨以上。

  茶叶出口欧洲并非易事。曾几何时,欧盟划定的“绿色壁垒”,一度让黄山茶举步维艰。“单单一个茶叶农残检测种类,就有500多项。”方国强说。

  立法,是托举黄山茶香飘海外的有力支点。2019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黄山市农药安全管理条例》,从法律层面规范了茶园农药集中配送、农药品种目录管理等绿色防控措施。

  如今,黄山市茶园绿色防控工作蔚然成风,85%以上的鲜叶达到欧盟标准,正在朝着创建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的目标迈进。

  “绿色防控不仅助力好茶卖好价,提高了亩均效益,而且让茶叶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方国强对未来黄山茶打响品牌、组团出海信心更足。

  与黄山茶类似,徽州古建筑也是在黄山大地上沉睡许久的一笔宝贵财富。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合法流转方式取得古民居所有权或者使用权。”2018年1月18日施行的《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明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民居保护利用。

  在此基础上,黄山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创新开展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试点及认租、认领、认购工作,探索出政府主导国企经营、财政扶持民企经营、国企开发村企合作、省外独资村级协助、民企收购异地保护、多方集资整体提升等多种保护利用模式。

  “曾经,许多村民拆旧建新,将古民居构件随意拆卖,木料当柴火焚烧。如今,这些古民居在保护中实现利用,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行走在黟县由古民居改建的民宿里,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智库古建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继腾感慨万千。

  目前,黟县完整保存着1590幢明清古建筑,被称为“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该县文旅体局统计显示,全县以民宿为主的文旅产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近3900个,间接带动2万人增收。

  “今后,我们要继续提高重点领域立法精度,打造精品良善之法,助推美丽乡村振兴,守望城市美好未来。”黄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鲍子平说,该市正在实施五年立法规划,已全面展开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民宿促进和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将进一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地方立法引领和推动地方改革发展。(方舢 本报记者 吴江海)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