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深沟高壑找路子 敢教日月换新天

时间:2020-09-16 来源: 科技日报

      2016年8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偶遇吕有荣,时隔四年,吕有荣一家早就搬出了大山,住进了整洁敞亮的班彦新村。

      “儿子搞养殖,老伴刺盘绣,一家人年收入几万元,政策好着嘞!”8月21日,初秋暖阳洒进吕有荣的新家,怀抱小孙子,这位昔日的“穷老汉”笑开了花。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本康沟村服装加工厂,吸纳了村中37名非贫困户和8名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何星辉 摄

      从旅游扶贫到光伏扶贫、从拉面经济到“拉格日模式”,高原青海,早已不是昔日“穷山恶水”的遥远地方。既是经济小省又是生态大省,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青海,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8月17日至21日,科技日报记者深入青海各地,听一曲曲小康路上的“蝶变音符”,鸣奏着青藏高原脱贫攻坚的最强音。

      扶上路、稳得住、能致富

      青海贫瘠的土地难以孕育富民的产业,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路径狭窄一直制约着脱贫致富的进程。面对现状,如何立足区域实际和资源优势?青海的答案是: 近60%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县、到村、到户扶贫产业体系,发展牦牛、青稞、光伏、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五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绿色增收“新极点”,产业收入已占到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

      贫困群众搭上了旅游脱贫的“顺风车”,再也不用出门谋生打工,有人开起农家乐、有人做起服务员、有人通过培训当上厨师,实现家门前创业就业。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乡东至沟村旅游产业园,39岁的赵文科是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成了地方脱贫致富带头人。2016年,赵文科自筹9400元,加上产业扶贫项目补助的3.24万元,他购买了1辆双排货车,开始贩卖蔬菜,当年实现脱贫。此后,赵文科种植当归、开农家乐,干得有声有色,至今年收入已达10余万元。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牧民扎西放下“牧鞭”,开起了藏餐吧。2015年,他卖了100多只羊做启动资金开了餐馆。2016年至2017年,扎西的妻子措毛参加县里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提升了烹饪技能,现在能做很多藏菜、川菜。仅靠这间餐吧,扎西一家一年可收入五六万元。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

      76岁的麻宝琴是“土族盘绣”青海省级非遗传承人,她所在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为中国唯一土族自治县,盘绣则是流传在这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传承在母女之间的独有绣法。

      “十多年前,自己背着盘绣作品,到附近的景区售卖,开了姚马村先河。”看到麻宝琴尝到的“甜头”,在互助县东沟乡姚马村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加入了绣娘的行列。

      截至目前,互助县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娘5000余名,年加工盘绣品约10万余件,销售收入2200万元。

      依靠“良好生态”,“拉格日”模式正在绿水青山中实现富民梦。黄南藏族自治州宁秀乡拉格日村地处海拔3400米的青藏高原,曾经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集体经济薄弱、牧民深度贫困的牧区“穷村”。 2011年,拉格日村在理事长俄多的带领下,探索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组建生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以来,该村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专业合作社成功转型升级成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业变产业,牧民变股东,社员变职员”,为草原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拉格日方案”。

      拉格日这样一个过去极度贫困的高原牧区村庄,长期游牧传统的牧民定居下来,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总收入超1200万元,一个生态极度脆弱的高原草地实现了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

      青海五成贫困人口吃上“阳光饭”

      一场阵雨过后,占地面积887亩的西宁市湟中区“十三五”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赛朵电站”远看闪闪发光。大家都说,这是在田野里建起了一座“阳光银行”。每天12万度的发电量,9万多元发电收益,让光伏发电项目改变着这里的面貌。

      截至2020年5月底,“赛朵电站”发电总量已达6854万度,收益5140万元。湟中区将156个贫困村全部纳入光伏扶贫工程实施范围,整合资金2.5亿元,总装机容量34.1兆瓦,并于2018年底实现全容量并网运行。

      青海全年日照时间2500至3650小时,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亿千瓦,将“阳光”变“存折”成为近年来这一地区脱贫攻坚的“特色菜”。

      通过发展光伏扶贫产业,目前,青海省累计建成光伏扶贫项目,总装机规模73.16万千瓦,年发电产 值预期8.8亿元,扶贫收益5.7亿元,带动7.7万户28.3万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52.5%。

      如今,光伏扶贫产业作为青海省优势主导产业,纳入“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布局,已成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新引擎。

      截至2019年底,青海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际减贫53.9万人,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99元,年均增长9.7%,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199元增长到8921元,年均增长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