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云集地串起非遗文化谱系

时间:2021-08-11 作者: 王蔚来源: 新民晚报

      近日上海制定出台的《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提出,要打造江南文化研究高地,建设一批高质量江南文化研究基地,深化“非遗在社区”示范点、示范项目引导培育,推动非遗传统工艺传承发展。

      “如果说上海‘文化品牌’的设计体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质’的要求的话,那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则在‘度’上为上海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指明了方向。”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1》执行主编毕旭玲日前对本报记者表示,非遗保护中要关注上海文化遗产与长三角区域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寻求合作共赢的机会,尽快建立长三角“非遗”谱系。

图说:牛年春节,宝山罗店古镇举办长三角非遗灯彩荟活动。刘歆 摄

      抢救防风氏神话资源

      长江三角洲,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历史上长三角各地不间断的文化交融,表现为当代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非遗项目与资源的趋同性、相似性。比如,长三角非遗项目龙舞的分布密度和种类为全国之冠,著名的品种有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兰溪断头龙、开化香火草龙、金山舞草龙等。根据统计,全国各地进入前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龙舞项目有39项,而长三角地区有13项,占其中的三分之一。

      防风氏神话和鲧禹神话的碰撞交融是长三角地区独有的神话面貌,保持着活态化流传至今,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区域内留下了不少相关的神话资源。这些防风氏神话资源大都产生于地方文化发展早期,是地方文化的源头之一。正是因为防风氏神话及其神话资源产生的时间久远,有不少防风氏神话资源湮灭在历史尘烟之中,这更显出流传至今的防风氏神话的珍贵之处。防风氏神话传说先后入选杭州市、湖州市和浙江省非遗名录并最终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防风氏神话传承至今留下的神话资源,是长三角地区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资源,其所体现出的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神话精神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今天有着提供文化力量的积极意义。”民俗研究者郭腾飞说,防风氏神话传说主要包括防风氏治水、防风氏立国、防风氏著书、禹找防风氏、禹斩防风氏等叙事内容,另外,还包括一些防风氏神话衍生的传说故事。

图说:防风氏是上古神话中的一位治水英雄。

      郭腾飞介绍,在湖州地区,由于防风氏神话的广泛传播,在民众中还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防风氏信仰,这促使防风氏神话资源由民间文学扩展到民俗生活方面。武康地区的防风氏祭祀活动历史悠久,不仅在其基础上形成了防风庙会,还产生了防风神茶(烘豆茶)等广泛流传,至今为人喜爱的生活习俗。为更好地传承防风氏神话资源,湖州当地还形成防风文化节、防风农民画、防风儿童画等新的传承行为。当防风氏神话的开发形成一定的规模后,防风氏神话资源便会迎来当代的再次振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防风氏神话定能成为促进长三角各地相互交流的文化媒介,成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文化动力。

图说:防风神茶(烘豆茶)。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遗是文化生态环境孕育的产物,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对非遗的整体认知,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传承和发展对策,进一步提升非遗的管理和保护水平。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徐鹏飞、张雨两位民俗研究者以江苏为例,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将省级及以上非遗的时空分布状况可视化。

      徐鹏飞和张雨表示,各历史时期非遗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变化特点,在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期达到发展高峰,各类型非遗数量激增。从空间演变来看,非遗在各历史阶段呈“迂回向南”的发展趋势,且平均质心明显沿大运河分布。此外,江苏各市非遗的数量、类型和分布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非遗总体呈南多北少分布,苏州、南京非遗数量最多,宿迁、盐城、淮安和连云港数量较少,其余市域相差不大。各不同类型非遗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医药类非遗主要集中在苏州、南京和扬州等地并辐射四周;民间文学和民俗类非遗集中于苏州,在扬州、镇江之间也有分布;传统舞蹈类非遗主要分布在南京、镇江和常州;曲艺类非遗主要集中在扬州、镇江之间,在北部连云港和淮安之间也集聚分布。

图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

      为此,徐鹏飞和张雨提出,可在非遗聚集地(例如苏州、南京、扬州等)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将区域内的自然、人文环境视为整体进行统一保护,尽可能留住原住居民,以保证非遗传承的人力储备。其次,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推动非遗的保护与利用。从空间分布来看,各历史阶段的非遗质心沿大运河沿线分布,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空间特征,将大运河沿线非遗的保护和开发置于文化带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之下,同时对于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文化特征也需尽最大努力维护保持。

图说: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试点“非遗在社区”模式

      上海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镇。“非遗在社区——上海奉贤区试点工作”,是文旅部非遗司的委托课题。该课题组负责人张逸表示,在我国,目前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逐渐深化的阶段,由单一的保护变为综合的保护,由表层的保护变为深层的保护,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变为政府主导与社会主导并重的保护。“非遗在社区”作为今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一种重要保护模式,就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

图说:奉贤吴房村村民展示传统土布染织技艺。

      所谓“非遗在社区”的保护模式,简单来说也就是把大量的非遗项目与非遗资源融入到社区之中,通过社区民众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参与,使非遗在社区中实现保护与传承,并使这些非遗项目与非遗资源成为社区民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张逸介绍,奉贤区在推进“非遗在社区”的试点工作中,坚持将本区已有的非遗项目在各个社区中进行深入的普及与推广,并且重点抓好非遗项目在社区的品牌化建设工作。近年来,奉贤区在为数众多的国家级、市级以及区级非遗项目中,选择一部分具有深厚传统、民众参与程度高、传承力量强、传承潜力大的项目作为精品项目予以培育,打造奉贤“非遗在社区”的优质名片。

图说:奉贤滚灯。

      奉贤滚灯是奉贤区最早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也是奉贤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保护力度最强、经费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如今,奉贤滚灯走出上海并登上国际舞台,扩大了奉贤非遗的国际影响力。在保护、传承传统田山歌的基础上,奉贤区还积极探索了传统田山歌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并通过戏曲的形式将田山歌搬上了舞台,诞生了“奉贤山歌剧”,并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