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艺 | 淮阳泥泥狗:从全村人的营生到少数人的坚守

时间:2021-06-23 作者: 吴怡来源: 中国手艺网

      编者按:

      为展现各城市的非遗魅力,以艺兴城,以城弘艺,日前,中国手艺网开启了“文旅中国百城百艺”专题推介征集活动。

      本文作者从2018年开始,踏上了一条寻找民间艺术之旅。行程跨越河南、山西、陕西的许多县城和村庄,涉及剪纸、刺绣、泥塑、面塑、皮影等多个非遗项目。作者在寻访手艺人,记录民艺之美的同时,也重温了中国人特有的乡土记忆,完成了一次自我追溯。

      2018年9月21日,今天是我们考察淮阳泥泥狗的第三天,前面我们参观了泥泥狗的“根据地”太昊陵,拜访了泥泥狗“主要出产地”金庄的两位手艺人。今天的行程,从淮阳群众文化艺术中心的泥泥狗展厅开始。

1.png

      大概平日少有人来,整个早上,偌大的展厅只有我们两个观众。展陈很清晰,泥泥狗的制作工序、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代表人物及作品都被一一介绍和展示着。展品也很丰富,有七八十年代的泥泥狗老物件,已故泥泥狗艺人的遗留佳作,还有今天传承人们风格各异的代表作。

2.png

      期间,一个中年人穿过展厅,见我们看得仔细,就走了过来,指着我正拍摄的泥泥狗老物件说,这些是他从民俗专家倪宝诚那儿收集来的,“以前泥泥狗都不大,也不上光,但是粗犷古朴,回过头看,还是很有味道。”

3.png

      他好像很熟悉每个泥泥狗艺人和他们的作品:独树一帜创新黄白底泥泥狗,“点画造型很有大家风范”的许传科;因为左手瘫痪,只能用一只手塑形但“造型艺术很好”的任国伦;种类丰富,“小件泥泥狗尤为精到”的任国和;首创丙烯颜料点画,“改变了泥泥狗掉色问题”的邵波……

      我开始以为他是策展人,后来才知道他是先前任国和老师提到“经常见面”的文化馆馆长雷泉军。他知道我们计划去拜访国家级传承人许述章老师后,就亲自拨了电话过去,替我们约了时间。从他们随意的聊天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和手艺人走得很近的人。

      离开展厅后,我们又骑车去了金庄,想看看这个据说“全村三千多人、两千多人都做泥泥狗”的特色文化村,今天还有多少人在做泥泥狗。

      刚进村,我们就偶遇了那天在广场上摆摊卖竹板的大姐,她和丈夫金大哥正在家中做着竹板。金大哥是地道的金庄人,从小在太昊陵边追逐打闹,玩着泥泥狗长大,也见证过泥泥狗由盛而衰的过程。

4.png

      上世纪七十年代,金庄和附近十来个村子的人,农闲时都做泥泥狗,赶庙会就挎着篮子去卖,因为要挨个试吹,所以一看那手上嘴上都是黑的,就知道是卖泥泥狗的。改革开放后,各式各样的新奇玩具多了,买泥泥狗的人少了,赚钱的门道多了,做泥泥狗的也少了。金庄人搞起了蔬菜大棚,跑起了运输,或是选择出门打工,没人再做又脏又累没有“钱”途的泥泥狗了,只剩陈楼还在做。

      陈楼是金庄下辖的一个小村子,面积很小,人口也不多,前两天拜访的任国和、任国伦两位老师就是陈楼村最具代表性的手艺人。

      告别金大哥一家,我们就去了陈楼,进村后,边走边打听,随机走访了几户家庭作坊,见到的多是使用模具制作的十二生肖、马上封侯、吉祥瑞兽等创新造型,很少有人做猫拉猴、人面鱼、猴头燕、草帽老虎这样传统抽象的泥塑,除了黑底彩绘,看不出与其他泥塑有多大不同,失了很多生气。

5.png

      我知道这是迎合市场的无奈选择,但让我觉得遗憾的是,随后拜访的一个省级传承人也在重复做着样式单一的商品,屋里堆着各式定制礼盒,传统的东西一件都不做了。

      带着失望和忧虑的复杂心情,我们结束了陈楼的考察,虽然之后我会发现,市场主导下的造型异化、商品化,是几乎所有民间美术在今天都会遇到的困局。

      第二天,我们见到了许楼村的许述章老师。印象里那是一个花木葱茏的温馨小院,年近七旬满头白发的许老师,看起来很有气质。不开口时像一个儒雅的学者,一开口方言俚语加上丰富的表情语气总能逗得人哈哈大笑。

6.png

      他给我们讲述了那个泥泥狗最受欢迎的年代:赶庙会的人,别的可以不买,泥泥狗是必买的。给人祖爷上香时,拿在手里祷告祷告,觉得这样就可以把太昊陵的灵气带回去,保佑家里的小辈们。香客们往往都会多买一些,路上遇到追着讨要泥泥狗的小孩,嘴里喊着“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听着高兴,就给一把,聪明的往麦苗地里一撒,让孩子们慢慢捡去吧。给把泥泥狗,讨句吉利话,已经成了庙会时节,香客和孩子们约定俗成的默契。那时人们卖泥泥狗的收入非常可观,村里还流传着一句话“谁家有一栈子泥泥狗,就有一栈子粮食”。对农民来说,有许多粮食就是对富有最大的想象了。

      我们沉浸在他描述的旧时光里,被人们简单的欲望和人际关系打动,他突然语气沉重下来,“没有这十几年的重视,泥泥狗可能就没了。”一句话把我们拉回现实。

      我提起昨天在村里看到的普遍商品化现象,问出心底关于传统和创新的困惑。他带我们去了后院的一间储藏室,架子上摆满了他这些年收藏和复制的600多件传统泥泥狗作品。“传统的造型是根本,但不见得这个时代的人能欣赏。以前艺人们都是守住祖祖辈辈的抽象东西,自己有兴趣再创作一些具象的。”而他也是这么做的,一边延续并恢复着传统的造型,一边也为市场的需要做着改变。

7.png

      儿子许品从初中毕业后,开始正式跟他学习捏制泥泥狗,如今已然是一名技艺纯熟的手艺人了,对于泥泥狗的发展,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也很有心劲,设计十二生肖系列,给萌版的麒麟颈部加上弹簧,尝试对泥泥狗进行烧制……

      作为老一辈的手艺人,许老师评价自己是“保守”的,但对于儿子的创新,他从不反对,“年轻人需要创作一些新的东西,把心灵抒解抒解”。他也相信,这些年的耳濡目染,他所代表的传统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个年轻人,足以成为他创作时的牢固根基和无形标尺,使其万变不离其宗。

在他的家庭展室里,各式图腾和生肖瑞兽,抽象与具象,传统与创新,买者可以自由选择。他偶尔也会调侃别人的审美,但最后还是笑嘻嘻地遮掩过去。他清楚人们看不上、看不懂的怪诞神秘才是泥泥狗最珍贵的地方。钻研泥泥狗几十年,他比别人更能体会它的深邃内涵和艺术价值。

      “泥泥狗太深了,我好像也随着它的神奇,变成神经病了,哈哈哈哈。”

      这是一个老艺术家的自我觉知和快乐。

      那天,我们聊了一下午,直到天黑。我不知道未来市场还会怎样左右泥泥狗的发展,但有这样敬畏传统,勤勉专注的人在做着,总不会坏到哪儿去。

      

      文字:特约撰稿 吴怡

      图片:吴怡、李赞

      编辑:知乐

      审校:沐白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