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艺 | 一场探寻北京“兔儿爷”的胡同之旅

时间:2021-08-31 来源: 中国手艺网

      “兔儿爷”是北京市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特点,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

      它来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亮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

      在采访中,老北京泥塑兔儿爷第五代传人张忠强老师带着北京科技大学胡同春秋实践团走进了“兔儿爷”的世界。

1.png

      早年间,张忠强居住在延安四街的一个大杂院儿里边,30多户人家几十个孩子,谁有玩具谁就是孩子王。他的玩具就是沙土地里边儿找的胶泥,通过摔泥,可以捏成很多好玩儿的东西。80年代之后,胶泥做成一些十二生肖的小玩意儿,还发一些小脸谱,在宣武门饭店门口拿来卖给游客。

      到了90年代,伴随着传统的文化的回归,他的技艺不断提高,于是以此为业,开始从事北京彩塑技艺的传承工作。

4.png

      张忠强讲到,“兔儿爷”的制作主要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烧泥胎;第二部分则是彩绘。俗话说,三分塑七分画,要想做好“兔儿爷”,重点还在彩绘上。

      张忠强首先给“兔儿爷”上白色底料,速度快保证上色均匀;刷好了底色后开始彩绘,运用各种各样的彩绘手法使“兔儿爷”的形象逐渐丰富起来。他的上色手法行云流水,一笔不多一笔不少,可见其美术功底的扎实与经验之丰富。

5.png

      爷,是封建时代对地位尊贵者的敬称。每逢中秋,“请”一尊泥塑的“兔儿”且称之为“爷”恭而敬之地“供”起来。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兔儿爷”不再作为人们跪拜的神仙,但其作为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一代代传承发展。泥彩塑兔儿爷至今已流传了400多年,在优秀传统文化恢复的今天,它的文化价值会越来越大。

      现代社会,年轻人逐渐变得浮躁,不愿意再接触需要繁琐工程的技艺,要想在制作兔儿爷的工作上不抛弃、不放弃,一定要有一个很强烈的初心和动力。

      “虽然它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是特别强,但若年轻人愿意拿出时间来学习、了解‘兔儿爷’,作为个人的业余爱好,一定能做出品相俱佳的作品。”

3.png

      随着采访的深入,张忠强表示已经走进课堂,向中小学的孩子们教授泥塑的制作技艺。“兔儿爷”的制作已经从娃娃抓起,这或许代表着北京“兔儿爷”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前景正在迎来曙光。

      我们也相信,“兔儿爷”的未来不会是落寞收场,因为只要有孩子还喜欢它,“兔儿爷”就会一直存在于我们心中。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