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开明:用年画表现时代生活

时间:2020-12-29 作者: 手艺君来源: 中国手艺网

2345截图20201229095031.png

点击查看专访视频

      用年画表现时代是最好的。因为它用我们的民族语言,体现了我们的民族审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今天来提倡、来发展,很有必要。

     ——廖开明

时代生活推动新年画的发展


      “年画起源于汉,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最初是一种辟邪之用,后与年俗结合起来演变成吉祥纳福的吉祥物。”说到年画,廖开明侃侃而谈。“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年画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这样的时刻来展示,更能直接反映老百姓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所以它广受人民群众的欢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年画在每个时代都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相对于传统年画,新年画反映了新的时代生活。”

1.jpg

廖开明作品《开门大吉》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兴起了表现革命内容的新年画,鼓舞了军民士气。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非常重视年画发展,1949年,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原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要求全国的美术工作者对传统年画进行改造,并逐步形成了新年画运动。许多专业画家都投入到新年画创作中,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用新的艺术风格使年画进一步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富于教育意义的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年画的需求量减少,到了上世纪90年代,年画市场日渐式微。“然而年画的形式仍然是非常好的,因为它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中来,深入表现人们的生活。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仍然具有绵长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对于年画的发展前景,廖开明满怀信心。

2.jpg

年画作品《一带一路》作者:廖开明、张为民、陆连江、丰爱东、何小宝


农民画与年画的文化渊源


      用绘画表现生活,农民也很喜欢。农民画和新年画都属于现代民间绘画,这两种绘画构成了反映时代最重要的绘画形式。


      廖开明从八十年代起即致力于农民画的研究,他曾这样描述中国农民画:它不以娇艳媚宠,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泥土芬芳;它不靠怪诞哗众,而以天趣盎然的率真质朴、雄强粗犷的活力气质感人;它以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艺术特色创造出新颖优美的绘画形式,令专业美术家们折服。

3.jpg

农民画《老黄牛告状》 作者:张友荣、张开祥 (来源网络)


      “农民画有很多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建设和劳动生产,就像天工开物一样,有着类似历史文献的记录作用。农民画的形成最早是从邳县开始,一位农民发现饲养员克扣饲料粮,就画了一张画来讽刺,叫《老黄牛告状》。他以壁画的形式提出批评意见,很快引起广泛关注,这很有意思,很有教育意义。自此开启了新中国农民画的创作高潮,当时在陕西户县、江苏邳县和河北辛集三地还兴起了'诗画满墙'的活动。”谈起农民画,廖开明的话题更是滔滔不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1985年,他提出将农民画改称为"现代民间绘画",与曹振峰合写论文《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崛起》发表在《人民日报》,首次公布了这一新名称。原文化部采纳了该观点并于1988年命名全国首批51个“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开创了我国群众绘画创作的新局面。


      “2007年我到青海湟中农民画乡,看到当地一幅画非常独特,是一位叫徐济斌的作者画的《喜闻中央免了农业税》,这个题材很难画的,他画的非常生动:一群各民族农民在地里劳动,早晨曙光照在山头,一个农民拿着一张报纸,报纸上登的就是免农业税的消息,大家都喜悦地围拢过来读报。”在廖开明看来,农民画就是农民的心画,时代的镜子,图说着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是普通劳动者描绘自己生活的质朴图画。


4.jpg

农民画《喜闻中央免了农业税》  作者:徐济斌 (来源网络)


      多年来,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发展,廖开明走遍全国各个画乡,和乡间画家研究、切磋创作,他深入生活,饱览地方风光,熟悉人文环境,体验风土人情,这是他得天独厚的接地气方式,因而画、文创作不断。


      他说:“农民画乡还有不少各兄弟民族画乡,少数民族画家作品带着他们独具的民族风土人情、艺术风采,为农民画百花园增添着异彩。这是农民画最与众不同的。我有幸参加了’援疆活动’’春雨工程’到新疆、云南同各民族画家交流,收获颇丰。经常下乡和农民画家接触,我也受到感染,同时为自己的创作积累了充实的素材,所以多年来我还坚持画年画。年画和农民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年画的表现更细腻、更深入,需要更全面的修养。”


年画里的小康生活

      廖开明创作了许多令人喜闻乐见的年画作品,他以细节表达完成宏大叙事,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主题,同时聚焦人民生活,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

5.jpg

廖开明作品《濠江欢舞图》

       比如为庆祝香港、澳门回归而作的姊妹篇《香江竞舟图》和《濠江欢舞图》,这两幅作品均采用年画的形式表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廖开明表示,这对深受殖民文化影响的港澳两地十分重要,确立了两幅画历史文献艺术的重要性,因为不同于照片式的记录,它们是艺术表达。

6.jpg

廖开明作品《八仙过海》

      2008年喜迎奥运,他画了一张《八仙过海》,以成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寓意来表现奥林匹克精神——公平竞争。这是一次既现代又传统的尝试,用民间年画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展示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7.jpg

廖开明作品《小康农家喜迎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深扎根于大江南北老乡的心底,鼓舞着全国亿万农民奋力奔向小康社会。近年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廖开明也将自己的体会用年画表达出来,分别创作了《新时代 新征程》《小康农家喜迎春》等一系列表现小康生活的作品。

8.jpg

廖开明作品《新时代 新征程》

      《新时代 新征程》采用民间艺术常用的比喻手法,画喜鹊登梅,意喻喜(鹊)上眉(梅)梢。中间画万年青,象征造福子孙的“两个一百年”伟业万古长青。画面主体为党旗和国旗,并标明“两个一百年”的具体时间和奋斗目标。围绕党旗国旗是朵朵绽放的牡丹花,寓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同心同圆中国梦。

9.jpg

廖开明作品《摇到外婆桥》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在廖开明看来是一个代表江南的艺术符号,唱的是游子等待回到母亲的怀抱,他将有声的歌谣融入到无声的绘画中,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创作出年画作品《摇到外婆桥》,生动描绘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表现了对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大主题,反映出文旅融合新气象。

10.jpg

廖开明作品《最暖心语》

      今年抗疫期间,他将感动化作画作,用画笔描绘了医务工作者、援鄂医疗队、志愿者、康复患者、环卫工等战斗在一线的场景,持续推出两幅抗疫力作《惊天回响》《最暖心语》,致敬最可爱的人。“整个战疫过程中,有太多感人的瞬间,我想从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两种角度来体现。”今年已80岁的廖开明同样喜欢玩微信、发表情包,《最暖心语》便是以亿万网友的表情符号语言为抗疫英雄点赞。这一文化着眼与众不同的独创,成为抗疫画中最有影响的佳作。

11.jpg

廖开明作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2020年八一建军节,廖开明创作了宣传画《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献给在抗洪抢险中殊死搏斗、冲锋陷阵的人民子弟兵。他根据抗洪抢险现场网络照片立意构图,展现两个战士在快没头的洪水中,用有力的臂膀将孩子高高托举,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情景,鲜活地表现出人民子弟兵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嘱托,奋不顾身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让现代美育看见民族审美

      近期,中央发文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美育”则成为话题热词,重新引发人们对“美”的重视。


      “美育,不是生硬的说教,它是潜移默化的。美育里包含着民族情感,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用最生动活泼的手段来普及,让民众看到我们的民族审美。”谈及美育,廖开明认为首先应注重审美培育。他说,民族审美是和生命融在一起的,这种热爱不是表面,它的艺术感染力是深入骨髓的。民间艺术是我们民族的本源文化,又是老百姓的审美情趣,用这种审美趣味来表现生活,年画是很好的形式。画年画很单纯,同时有力量,能画到人们心里。

12.jpg

著名画家、民间美术评论家廖开明谈美育


      生长于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具有深厚的民间普及基础。如何进行全民的审美普及教育,廖开明表示,还应将民间艺术的素养在新的领域里释放。他以农民画的创新实践举例,“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农村城镇化,农民画的作者队伍也在逐渐变化,很多美术教师加入到农民画的创作中来,他们吸收其他民间艺术形成自己的意识,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以这样的民族审美来培育孩子,让绘画传承也后继有人。”


      “另外,动漫也是非常重要的衍生品,农民画的造型十分符合现代审美,利用好它,对我们的民族后代进行健康的审美培育如虎添翼。抓好原创,搞好创新,让农民画真正走进生活,创造经济价值,在文化上又是一个战略性的发展。”



      文字:知乐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视频:象里

      编辑:知乐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