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尼木,藏文故乡的扶贫之路

时间:2020-01-09 作者: 王红霞来源: 中国手艺网

蓝天,白云,危耸的皑皑雪峰,辽阔的高原牧地,这或许是人们对西藏最初的印象。西藏最大的魅力除了西藏的自然风光,世世代代藏族牧民孕育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与非遗项目。“国家扶贫日”前夕,记者来到藏文字发源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感受当地的文化魅力,看到了非遗在精准扶贫中的巨大作用。

非遗传承人正在书写聂赤(尼字体)

普松雕刻

尼木县距拉萨市区147千米,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文化氛围浓厚,民风淳朴。尼木在藏语中意为“麦穗”,象征着丰收。这里有古老的塔荣白面具藏戏、优美洒脱的聂赤(尼字体)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尼木三绝”的吞巴藏香、雪拉藏纸和普松雕刻更是享誉内外,丰富的非遗资源为这片古老土地供给肥沃的文化土壤。2018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尼木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把“非遗+扶贫”工作作为巩固尼木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重要载体,确定了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

志愿服务,共享制作技艺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主心骨,尼木县目前有25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了发挥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当地非遗传承人自愿成立非遗扶贫志愿服务,共组建了10个非遗扶贫志愿服务队,包括尼木藏香、尼木雪拉藏纸、雪拉鼓制作技艺、尼木塔荣藏戏等非遗项目传承人,每一名传承人至少带动一到两户贫困户,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考核,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综合素质和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带头致富意识,从而让传承人吸纳更多的贫困户纳入到工坊。

雪拉鼓制作技艺区级传承人噶伦正在接受采访

在尼木县民族手工艺园,雪拉鼓制作技艺区级传承人噶伦老人是年纪最大的传承人,今年已经73岁,主要负责教授制作雪拉鼓制作技艺,帮助贫困户掌握制作技艺的同时让他们获得收益。雪拉鼓是噶伦老人创新的一门传统技艺,兴趣和执著是他开始做雪拉鼓的缘起,从20多岁开始自学雪拉鼓制作技艺,这一做便是几十年。如今,在噶伦老人的号召和要求之下,儿子洛桑旦增,孙子色曲多杰也在从事雪拉藏鼓的相关工作。

雪拉鼓制作

2019年年初,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非遗就业扶贫工坊,帮助周边的村民通过雪拉鼓制作技艺实现脱贫致富。雪拉鼓的制作大概有11道工序,至少需要有六个人去完成,工序的复杂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工人的月工资在200-4500之间,可以制作难度较高工序的工人一天工资至少180元,极大提高了周边百姓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雪拉鼓文创产品

2017年,尼木县组织创业大赛,需要创作现代文创产品,并跟旅游业进行结合,噶伦老人在不改变雪拉鼓制作技艺及理念的前提下,创作了小鼓的形式,小鼓样式价格在200-500元左右,工人一天就可以完成制作。

“非遗+扶贫”给这位老人带来了更多希望,噶伦在接受采访时,难掩心中的喜悦,微笑地说道:“我自己是从贫穷生活过来的,现在有能力去带动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收他们做学徒,发放工资,这是我作为传承人最大的意义,觉得这个事情特别温暖”。

藏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次仁多吉讲解藏纸技艺

与雪拉传统藏鼓手工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相似,尼木县塔荣镇雪拉藏纸农牧民合作社同样是家族合作社,合作社是藏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次仁多吉创办的,现在交由儿子格桑旦增管理,格桑旦增为市级传承人,孙子罗琼是县级传承人。合作社共吸纳了5户贫困人员,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每人每月工资可达到3000元。

来自塔荣镇雪拉村44岁的索朗次旺是藏纸农牧民合作社的员工,在扶贫就业工坊已经工作了8年,“在这里有人教怎么制作藏纸,就业有保障,除了固定工资,还有一些福利分红,感觉很开心。”

藏戏演出季,为工坊提供契机

在西藏,每次有藏戏演出,当地的居民都会带上糌粑和酥油茶,和全家人聚集到藏戏演出地,一坐就是一整天,可见藏戏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而尼木县的塔荣白面具藏戏更是当地藏戏的特色。

据统计,尼木县目前有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0处,非遗传承人开办的合作社及企业目前已经有15个,这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合作社及企业因为藏戏的演出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

塔荣白面具藏戏

拉萨市文化局自2018年5月12日推出的活动品牌——藏戏演出季,来自民间藏戏队的700余名民间艺人参演,共演出29场,观众人数约达70011万人次,目前成为极具西藏特色的非遗“盛会”。

非遗扶贫就业扶贫工坊内传承人演示传统技艺

为提高尼木县工坊的知晓度,更好的推广工坊产品,拉萨市文化局以藏戏演出季为契机,为尼木工坊提供了成果展示区,在演出季期间各个工坊轮流参展,尼木工坊产品的销售总额达到40余万元,成为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扩大非遗影响力最好的平台。

坚守文化,让藏香走入品牌建设

藏香是藏族传统的手工艺品,相传为公元7世纪时由松赞干布的大臣吞米•桑布扎所创,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尼木县依靠着天然的资源优势,当地居民制作和使用藏香成为传统生活方式之一,吞巴向的“水磨长廊”为藏香的生产制作提供了原材料。2008年6月7日,藏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香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旦增曲扎

在藏香走入市场的初期,藏香的生产在制作和销售方面比较混乱。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藏香,藏香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旦增曲扎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在2010年成立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公司,打造了尼木古宝、雪域康桑两大品牌,以及27种产品,公司一年的藏香产量已到达10吨,收入可达到280万元,推动了尼木藏香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藏香就业扶贫工坊贫困户员工索朗觉旦正在制作藏香

据旦增曲扎介绍,公司目前招收了30余名职工,其中贫困职工有11人,包括了1名残疾人。贫困员工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3000元,年收入3.8万-4万。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参与到藏香的制作和生产中来,不仅摆脱了贫困,也为藏香的传承提高了活力,增强了后劲。

目前,尼木县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共为1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传授技艺,提供就业岗位,受益群众556人。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 合影

“非遗+扶贫”工作方针为文化和扶贫政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既是尼木珍贵非遗发展和传承有利的机遇,同时也是一项需要精心规划的挑战。尼木非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就业增收的文化优势,为巩固扶贫成果注入了新的活力。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