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在金色谷地探索“同仁经验”

时间:2020-01-09 作者: 王红霞来源: 中国手艺网

车辆行驶在秋季的隆务河畔的吾屯村,初秋的隆务河清澈又冰凉,两旁随处可见的唐卡画室和唐卡销售商店在诉说着唐卡在当地的普及程度,吾屯村“户户有画师,人人能作画”的美誉可见一斑。

吾屯村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的同仁县,是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而他的另外一个名称“热贡”更广为人知。热贡,藏语意为“金色的谷地”,隆务河冲刷和滋养出这一片神奇土地,也孕育出浓郁的藏传佛教风格的“热贡艺术”。“热贡艺术”包括了唐卡、堆绣、雕塑、建筑等内容,唐卡更是“热贡艺术”的瑰宝,热贡艺人使用天然矿石颜料在画布上进行绘画,一幅精美唐卡的完成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

唐卡局部图案

在同仁县,从事唐卡的有2万多人,年收益可达到7亿元左右,仅吾屯村就有7000多人,90%以上的人口都在从事唐卡行业,占到热贡地区从事唐卡产业的1/3。

同仁县热贡龙树画苑

同仁县热贡龙树画苑总经理完德尖措

热贡龙树画苑位于青海省同仁县隆务镇吾屯下庄村,成立于2013年,固定资产有7600万,职员目前有162人,“目前画苑有98个学徒,其中33个人的话就是建档立卡的贫困贫困人口。徒弟出师以后,一年收入只至少在10万以上,有的人收入有可能会达到100万以上。”同仁县热贡龙树画苑总经理完德尖措介绍说,“贫困户家庭里,一个人来学唐卡,出师以后,全家就可以脱贫。”

藏族学徒桑杰加布接受媒体团采访

在龙树画苑扶贫车间,18岁的藏族学徒桑杰加布正在画布上画着具有唐卡元素的水陆画,右手持毛笔,轻轻沾染左手白色小瓷碗中的颜料,画布上已经显示出佛教典籍中的吉祥图案。桑杰加布的家乡在青海省海北州,初中毕业以后来到画苑开始学习,从最初的度量经开始学起,到目前已经学习了将近三年的时间,现在已经开始学习染色。

“我现在很享受这个过程,打算在这里再待上7、8年的时间,学完之后想回到家乡继续制作唐卡,收徒弟。把唐卡文化发扬光大。”现在,桑杰加布每年有6000多元补助,补助金根据学习时间长短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增幅,学习到4、5年,补助金额能达到6万左右。

热贡龙树画苑学员绘制唐卡

像桑杰加布这样的学员还有很多。在龙树画苑,学员包括了藏族、汉族、土族等民族,包括了周边地区及外省,学徒年龄在16——30岁之间。龙树画苑学员扎西·曲智在画室一坐就是就是一整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在这里画唐卡,“打工不是长久之计,靠不住”,他说自己不想放弃,想学到出师,回家发扬。

为了让学员能够有更多收益,获得成就感,完德尖措现在正着手建立文创产品销售区和产品展示区,将学员创作的作品在这些地方出售,提高学员生活水平。

唐卡作品展示

唐卡技艺已经成为当地文化脱贫的重要途径。技艺也是手艺,学好唐卡绘画,可以利用这门技艺进行其他领域的创作,学员有了更多的营收渠道,文化脱贫自然水到渠成。

在同仁县以北15公里处的尕沙日村,同仁县省级扶贫产业园雕塑制作基地(尕藏才让泥塑传习中心),来自不同村落的贫困户在扶贫车间里忙碌地工作着,43岁的才毛吉正在打磨一件已经具备雏形的佛手。才毛吉居住在年度乎乡尕萨日村,已经在雕塑制作基地工作了两年,除了农忙时节,基本上每天都会准时过来上班,一个月工资3000元,家里只有她自己在从事这个行业。“出去打工不是天天有活干,在这里(工作)既不耽误家里的事情,还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同仁县省级扶贫产业园雕塑制作基地扶贫车间

同仁县省级扶贫产业园雕塑制作基地设有泥塑传习教室、展厅、加工车间、多功能厅、学徒宿舍等设施,每年培养泥塑艺人20余名,已累计培养学徒200余名,年产值达200万元以上,为传承泥塑技艺,带动脱贫就业、增加群众收入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

传习教室里学员正在上课

负责教授唐卡的老师在这里已经工作的一年多,白天在雕塑制作基地教授贫困户的孩子画唐卡,晚上在家里制作唐卡,年收入有十几万元。“已经从事了十几年的唐卡,来这里工作主要是能帮助一些贫困户,这样很有意义”。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 合影

在同仁县,可以看到非遗传承和脱贫致富的融合发展,唐卡已经形成产业,热贡艺术在得到更好的弘扬。同仁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完麻加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同仁县现已建成2个非遗扶贫工坊,各类扶贫车间20余个,36家非遗传习所。其中2018年非遗扶贫工坊培训573位贫困人口,遗传习所组织贫困户开展了52期培训。

“同仁县将挖掘更多优秀民间文化,培养更多技能人才,不断激发新的活力,闯出一条新时代扶贫开发的‘同仁经验’”,完麻加说。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