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牵手”旅游 打造有深度的乡村看点

时间:2021-07-14 来源: 腾讯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郊区逐年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力度,珐华器、挑绣、剪纸、任字牌铁锅、小西庄砂器、韵彩油晶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越来越多人熟知。目前,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113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45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4项,郊区区域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等特点。

      文化也是生产力。随着文化与旅游不断深入融合,非遗与旅游的“牵手”水到渠成。郊区多个乡村旅游点景色宜人,有绚丽多姿的非遗文化点亮,吸引了众多游客走进郊区、走近非遗。“非遗+旅游”不仅让非遗大放异彩,也赋予旅游更蓬勃的生命力。

      非遗为乡村旅游“增彩加料”

      随着全民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人们期待在旅行过程中获得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也更加看重旅游体验。以感受非遗文化为代表的体验式旅游,恰恰满足了市民的这一需求。因此,植入非遗元素的乡村游日渐兴盛,并越来越受游客的青睐。

      精妙绝伦的剪纸、色彩丰富的刺绣、晶莹剔透的珐华器、栩栩如生的泥塑……前不久开幕的郊区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恰逢郊区荫营镇林里村的传统庙会,展出的11个非遗项目22位非遗传承人的170余件作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郊区文旅局局长高金介绍:“本届非遗作品展选在林里关王庙举办,是我们推进‘非遗进景区’的一次生动实践。我们希望用这种形式多样、文旅融合的载体,给游客带来一种‘逛庙会+观展会’的新体验,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带动更多游客走进景区、走近非遗。”

      这样的文旅活动,为非遗文化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也为来此休闲放松的游客打开了一扇了解非遗文化的窗口。在各类非遗展台前,观展游客络绎不绝,有的按动快门定格非遗作品,有的现场体验非遗作品制作过程,还有的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探讨。亦游亦学的非遗之旅,让不少游客直呼过瘾。“举办这样的非遗展会,对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林里关王庙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非遗与旅游“牵手”,丰富了旅游的内涵,让旅游过程在赏美景、品美食等“基本配置”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文化味。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甚至亲身参与到充满趣味的非遗表演及非遗艺术品创作过程。这样一来,往往能让游客在景区停留更久、消费更多。

      旅游为非遗传承“添砖加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千百年历史沉淀的精华,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世代传承的瑰宝。当传统文化被许多新生事物“抢了风头”的时候,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历史课题,就摆在了人们面前。

      在杨家庄乡庙岭,建成一年多的煜祥砂器体验馆成了游客的热门“打卡地”。灰墙、窑洞古朴典雅,随处可见的砂锅、砂器让人眼前一亮。煜祥砂器体验馆的负责人王喜明说,之所以选在庙岭开设一个体验馆,就是想吸引来村里踏青采摘的游客走进这里,了解有着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西庄砂器。“我小时候,小西庄村几乎家家做砂器。质地坚硬、耐酸耐碱、经久耐用的砂器曾是老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那时小西庄砂器更是畅销全国。后来,砂器产品受到精美瓷器、陶器等产品的冲击,砂器市场一度不景气。”接过父辈手中砂器生产制造“接力棒”的王喜明有骄傲也有忧虑。

      如何重新打开砂器市场,让砂器走进更多百姓家庭,成了市级非遗项目“平定砂货烧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喜明的心头大事。于是,在庙岭建起砂器体验馆后,王喜明会抽出很多时间为游客讲述砂器的起源、工艺、使用的注意事项等,不时与游客互动交流,让人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不少砂器知识。一边听讲解,游客还能一边品尝用砂器泡的茶、熬的粥。茶香、米香沁人心脾,让人唇齿留香,引得不少游客忍不住购买砂器产品,体验砂器造型、上釉等过程。时间一长,“老手艺”重获“年轻人”的喜爱,让王喜明高兴不已。

      非遗与旅游“亲密接触”后,以煜祥砂器体验馆为代表的一个个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应运而生。郊区大力推进“非遗进景区”,让许多“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文化植入旅游活动之中,植入游客心中,用旅游的“潺潺活水”浇灌非遗的“万顷良田”。

      体验式游览让游客收获满满

      荫营镇三泉村的山西珐华器制作技艺传习所,吸引了许多研学游团体前来一睹“山西三宝”之一珐华器的风采;郊区端午热卖的皇历包、深受儿童喜爱的软陶文创装饰品、婚嫁必备的“五福临门”套装,好多出自非遗传承人汇聚的山西蕙生福贸易有限公司;风格独特的秧歌舞、飘逸潇洒的背阁、幽默诙谐的“过街戏”,西南舁乡年节时的“闹红火”、传统庙会中,总少不了非遗增色……当非遗“牵手”旅游,郊区乡村旅游衍生出的新模式五花八门,“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节庆”等在游客脑海中画下了绚丽的一笔。

      在郊区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的体验区,游客张琪在区级非遗项目“彩塑”代表性传承人史淑惠的指导下,沉浸在软陶彩塑的世界中。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兔子就完成了。“这是我第一次制作软陶彩塑,感觉整个过程很有意思。从捏制到拼装,都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等我们放暑假了,我还想叫上小伙伴一起体验这些非遗项目。”在完成了自己的彩塑处女作后,张琪兴奋地说。

      非遗体验的过程,往往会带给游客新的启发、新的技能、甚至是深层次的成长。这些是游客从单纯的观光式旅游中不能获得的体验。旅游与非遗的融合,让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旅游更蓬勃的生命力,让游客能够深层次、多维度地感知传统文化。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