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吉平:指尖上的陕西非遗

时间:2020-08-10 来源: 津门网

      这是一组有关陕西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部分项目和传承人的图片,许多传承人都已高龄,没有合适的传承人接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潮流中,许多“非遗”项目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 ,面临失传的风险。而“非遗”传承人们守望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还有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

      1·《指尖上的非遗---白鹿原上的铁匠》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灞桥区打铁技艺”传承人屈希望。

   

      白鹿原车东村,时光荏苒,“铁匠”这门古老的行当如今早已隐出城市,即便在偏远的乡村一隅也难觅踪迹。打了一辈子铁的屈希望却从没想过退休,“只要还能干动就继续打,小车不倒只管推,俺这辈子就交给这个铁匠铺子了”。屈师傅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手艺,使历史悠久的白鹿原打铁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2·《指尖上的非遗---老油坊》

陕西省非遗老油坊传承人---高让让,高飞。

      

                                                                                                                              

      长安区滦镇西留堡村,高让让,高飞父子在秦岭沣峪口百年老油坊里忙着。这里的老油坊是今年6月份才整体搬迁过来的,2011年底,因为政府的开发项目,原来位于秦岭北麓沣峪口村西的百年老油坊拆迁了,这里的房子虽然是新的但是原来拆迁留下的老工具,老设备,老木料都利用到这里了,尤其是把油坊三宝:油梁·石猴·土板墙都搬过来了。

       3·《指尖上的非遗---面花》

陕西省非遗项目---面花。

                                                                                                                             

         

                                                                                     

      大荔县羌白镇,二月初二的药王庙会是展示阿寿村妇女手艺的最好时机,她们把献给药王的供品称为花面。每一个细节都是细心制作,蒸熟后再加以组装,敲锣打鼓送到药王庙后,品评也是整个活动的一个部分,希望在相互的学习借鉴中,来年做得更好。

      4·《指尖上的非遗--牛羊肉泡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

      

                                                                                     

      中华老字号同盛祥饭庄创建于1920年,是西旅集团西饮公司下属的大型清真餐饮企业,以经营独具民族特色的牛羊肉泡馍而驰名中外,是西北五省餐饮企业唯一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

      5·《指尖上的非遗--皮影艺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艺人南产分。

 

      “千古英雄灯下舞,万代豪杰手中握。”接过老南名片的人,对这行醒目的字一定不会陌生。小人物展现大历史,无论是老腔、秦腔这些古老的秦声秦韵,还是陕西皮影戏这样传统的艺术形式,都是在距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薪火相传。南产分是兴平马嵬镇王侯村人,虽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他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众人称道的皮影“明星”。在交通落后,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尚未普及的年代,看皮影戏就是塬上最受乡党欢迎的消遣。时至今日,陕西十里八乡依然会时常一出皮影来助兴。70多岁的老南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为他的皮影戏寻个接班人。老手艺人把手艺当成命根子,总是要传承下去才放心。

      6·《指尖上的非遗---烧砂锅》

渭南市手工烧砂锅非遗项目---白忠俊。

   

     

                                                                                       

      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尧头古镇,尧头只剩下白忠俊一家了。白忠俊继承祖业,和妻子权连英两口子以制作砂锅为生。在尧头窑,他们是整个陕西省继承砂器制作传统仅有的两人。作为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师傅两口默默的坚守了30年了老白烧砂锅很辛苦,但砂锅销路却不见好,时常一个人叹息:“等我烧不动了,这手艺还真就失传了”。

      7·《指尖上的非遗--手工织布》

咸阳市非遗项目---手工织布。

 

      武功县贞元镇南可村,这里我省远近闻名的手织老土布专业示范村。这个村有376户人家,织布机就有400余台,几乎家家都在织布,全村一年就能织手工布床单3万多条,给村里创收800多万收入,农民增加了收入富裕起来了,家家都盖了新楼房。这个村的妇女地位相对比较高,因为每家都有一个心灵手巧会织布的主妇,她们织的床单质量好,颜色丰富漂亮,耐磨,耐洗,不掉色,因为是纯天然的棉线织的手感好,与皮肤接触舒服,现在城里人都喜欢纯手工的,纯天然的东西,所以这几年销量很不错,加上销售基本上是村上统一组织销售,农民基本上不用操心销路。

      8·《指尖上的非遗---手工制鼓》

咸阳市非遗项目---手工制鼓。

   

                                                                                       

      陕西杨凌示范区上川口村是陕西远近闻名的,专门制作加工铜锣和鼓的专业村子,当地人叫“锣鼓村”。据传,村子做鼓已有上千年历史了,现在还有十几家规模不等的,专门制作铜锣,鼓的的专业户和企业,有的是家庭小作坊,有的是有点规模的制造厂。不管规模大小,制作鼓的工艺还基本是手工作业,只有个别工序用机械和电动工具操作,以便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其手艺也是祖辈上一代传一代传下来的。

  

                                                                                         

      朱鹏军,继承了祖传的手艺,据他讲,是他爷爷传给他爸爸,他爸爸又传给他,朱鹏军正式接手做鼓已经有20多年了,他的厂还属于家庭作坊式的,他家做的鼓主要工艺工序,都是由他亲自操作,他在选料,用料,工艺,工序上都比较讲究,细致,加之朱老板喜欢玩乐器,尤其擅长拉板胡,懂点音乐,所以做的鼓在调音定音上就比较讲究,而有的鼓厂是老板雇工人做鼓,工人工资是计件,工人图效率,因此,在工艺工序上就有点打折扣了。蒙鼓皮的时候,每次都是朱老板亲自做,蒙鼓皮的时候居然也用上了修理汽车的“千斤顶”,用它拉绳子既省力,力量又均匀,这时候他再调音,根据不同的鼓认真仔细的调音,朱鹏军调的又准又好。

      9·《指尖上的非遗--手工制锣》

咸阳市非遗项目---手工制锣。

   

                                                                                       

      杨凌的上川口村,是陕西远近闻名的专门制作锣鼓的村子,当地人都叫“锣鼓村”。据传,这个村里人做锣已有上千年历史了,现在还有十几家规模不等,专门制作加工铜锣,鼓的专业户,有的是小作坊,有的已是具有一些规模的专业工厂。梁英昌从事做铜锣已经有20多年了,也是代代相传,他是从父辈那传承的手艺。以前做锣·釵·铙基本都是手工制作,现在已经使用了简单老式的机器了,代替繁重的体力活,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质量,但是有几个工序还得用手工加工制作。

      10.《指尖上的非遗--手工制作二胡》

陕西省手工制作二胡非遗传承人---刘红孝。

      

                                                                                     

      在西安都城隍庙后面的小巷里传来了一阵阵二胡·板胡演奏秦腔曲牌的旋律,寻着琴声音我来到了刘红孝师傅租住的家,这个在二楼20多平方米简陋的民房里,不大的房间即是刘师傅一家3口的卧室,厨房,客厅又是他的工作室。今年66岁的孝刘红是传统乐器手工制作高级技师,他纯手工制作的传统乐器,被选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1.《指尖上的非遗--提线木偶》

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西合阳提线木偶。

 

      合阳提线木偶戏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技巧被誉为“中华一绝',2006年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起于汉而兴于唐"的稀有汉族传统剧种。合阳线偶戏自成一家,表演时木偶的动作全部是靠演员用手中的细线悬控木偶完成的。同时,配合合阳线戏的唱腔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合阳人称之为线腔,线腔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悲怆苍凉而不失激情,委婉细腻而不失刚烈,颇具秦人秦地的风采和特点。

      12.《指尖上的非遗---尧头窑传承人》

渭南市城澄县尧头窑非遗传承人周铁怀。

 

      周铁怀安守清贫,依然坚守着自清代传承下来的周家黑瓷窑,是尧头方圆四公里的代表性大师级传承人。

      周红志师承他叔周铁怀,却是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变法,使得尧头黑瓷胎更薄,型更巧,釉面黑里泛蓝,窑变釉变幻多彩,让人眼前一亮,可谓尧头窑之精品也。

      13.《指尖上的非遗---张氏动态风筝》

陕西省非遗张氏动态风筝传承人---张天伟。

    

                                                                                      

      在大明宫广场风筝协会正在这里举办风筝比赛的预赛,79岁的张天伟老师正在试飞他的“秦俑军阵”动态风筝,这个风筝有192个秦俑人物,最多时“秦俑军阵”动态风筝的人物可达300个。张天伟是中国动态风筝第一人,也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他制作的“秦俑军阵”动态风筝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创意被风筝界权威人士赞其为最顶级和最为复杂的风筝作品。

      14.《指尖上的非遗-白鹿原竹编灯笼》

西安市竹编灯笼非遗传承人---王学坤,张淑娅。

 

      他们纯手工制作的竹编灯笼以及竹篾子编的框·笼等等,在白鹿原竹编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现在像王学坤老人的“火葫芦灯”更是少之又少,制作工艺讲究细腻,工艺复杂,传统的韵味十足,现在这样的纯手工制作的灯笼已经很难得见了。

      15·《指尖上的非遗--白鹿原泥叫叫》

陕西省非遗“泥叫叫”第二代传承人---刘新霞。

      “泥叫叫”又称“娃娃哨”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作为可以吹的哨子,五颜六色,适宜儿童玩耍,大概很多60、70后们都有着对泥叫叫的记忆。

     时光一点点流逝,我们离“泥叫叫”的时代也越来越远。

      16·《指尖上的非遗--古法造纸》

陕西省非遗古法造纸传承人---刘晓东。

  

                                                                                       

      在陕西周至县,有个世代以手工造纸为业的村庄---起良村。据明代周至县志记载,起良村90%的家庭都有造纸作坊,村人大多数时间都是忙于造纸,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都用造出的麻纸跟商贩交换。时至今日,在起良,宅院门前仍保留着一些过去造纸作坊使用的纸涵石,石头上日积月累留下的造纸印迹清晰可见。起良世代沿用古法造纸,为了保护并传承村中即将失传的古老手工造纸工艺,刘晓东建立的“蔡侯纸坊”,将起良古老的手工造纸技艺发扬光大。

      17·《指尖上的非遗--陕西剪纸》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田亚莉。

      她生长于文艺之乡的宜君,从小就喜欢自学剪纸。小时候,妈妈常让她去亲戚家要剪纸图案。当时因为家里没有钱买纸,所以她就用写完的大字本一页一页撕下来练习剪纸。那时的剪纸,都是拿着民间的花样子放在废纸上,淋点清水,用煤油灯来熏,神奇的剪纸图案就出现了。按照习俗过年过节剪纸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逢过节她都会厚着脸皮向邻里借花样子来剪,直到有一次母亲告诉她,别人家的花样子都是很久以前的巧人流传到民间供大家使用的。从那时起田亚莉就开始构想摸索其他的剪纸图案,慢慢地激发了剪纸的创作能力,忙里偷闲学剪纸。田亚莉从事剪纸创作四十余载,剪纸作品小至方寸,大到八尺有余,她手不离剪,曲不离口,对民间剪纸有着特殊情感。 

    

      如今的田亚莉女士,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国际一级剪纸艺术家,铜川市宜君民间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多次荣获全国农民书画大赛剪纸一等奖,国际剪纸大赛金奖,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大赛一等奖、金奖,市剪纸、农民画一等奖。曾给南京大学、山东淄博学院、西安技师学院、铜川老年大学、朝阳小学等传授民间剪纸。田亚莉说,既然她选择了民俗文化剪纸,就要把它发展得更好,只要有人愿意学习,她都会免费给予培训指导,作为传承人,她希望把这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就像她自编自唱的歌曲中唱的,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和“马蒂斯”。

      18·《指尖上的非遗---华州皮影》

 

      华州皮影传承人赵百平张花荣夫妇,是华州皮影的守望者和非遗传承人,多年来他们的皮影作品受到国内外皮影爱好者的追求和求购,许多邻村的年轻人纷纷求教学艺,他俩不保守,不保留,诚心实意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为远道来的残疾人免费管吃管住管传授,被评为省市县的“优秀皮影艺术传承人”。赵百平师从雕镂大师李占文老先生,由于他们是血缘很近的亲戚,故得李老先生“关门真传”,发展了李老先生的风格,且又有个性创新。

 

热爱喜欢华州皮影的后生们。

      19·《指尖上的非遗---手工制醋》

铜川市耀州区三秦非遗传承人张大平。

      张大平一直坚持纯手工制醋工艺,制醋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和对人体有害的东西,从小米酿造成醇香的米醋要经过数道繁琐的工序和漫长的时间等待,相对于制作雪花糖,酿醋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从制曲到发大麦芽、蒸小米到晒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失误,制醋过程中稍有一点闪失就有可能酿坏一批醋,几十年来张大平醋坊一直坚持着沿用传统手工制醋工艺,用纯粮食酿醋,承担者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责任,把雪花糖的香甜和米醋的醇香送到了千家万户。

 

贾吉平

       贾吉平,男,陕西西安市人,自由摄影人,曾有几百张摄影作品在国家级及陕西当地平面媒体上刊登,并在全国及省市摄影大赛中多次荣获各种奖项。新华社签约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图虫图片签约摄影师,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亚朵签约摄影师。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