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有新人|“丝毫”之中蕴匠心

时间:2023-12-26 来源: 新华社

       毛料在水中清洗,一点点梳理、配比、混合,“这只是一百多道工序中的一小部分。”佘吉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就着灯光,仔细地剔除一根根细微的杂毛,原本杂乱的毛料逐渐变成圆直光滑、拢抱不散的锥形。“这就是一支宣笔笔头的雏形。”佘吉说。

12月20日,佘吉在制作宣笔。 新华社记者周牧 摄

       佘吉是宣笔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在他的家乡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手工制作宣笔的技艺已流传千百年。“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唐代诗人白居易如此称赞过宣笔制作技艺的精良。作为毛笔的一种,宣笔“装潢雅致、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的独特风格深受历代书画家好评。宣笔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佘吉出生于1987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创业。2013年,他回到泾县,跟随父亲佘征军学习,佘征军是宣笔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们家祖辈都是制作宣笔的,已经延续了200多年,也希望儿子能够传承这份手艺。”佘征军说。“我从小就在宣笔厂里长大,对制作技艺很熟悉。”佘吉说,“文化产业有很多机遇,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做过电商,觉得回家能做一番事业。”

12月21日,佘吉(左)在父亲佘征军指导下制作宣笔。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佘吉和父亲取“坚守技艺”之意,创办了“守艺人”工作室,开了网店。几年时间里,佘吉苦练宣笔制作技艺的各道工序,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佘吉说:“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制作,每一支笔都是一件手工艺品,绝不能出现次品。”

12月20日,佘吉在制作宣笔。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精进传统技艺的同时,如何去创新和发展?这是佘吉不断思考的问题。佘吉说,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让产品设计、生产更加标准化,这样更有利于在市场上推广。“比方说,以前宣笔用的是竹制笔杆,现在我们大多用紫光檀、红檀等制作。”据佘吉介绍,以往由于竹子的形状、口径不统一,产品不容易批量化生产。换了笔杆材质后,不同风格的笔杆和笔头都可以适配,既提高了产品档次,还能更好地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12月21日,佘吉在查看制作完成的宣笔。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在设计风格和产品细节上,佘吉也需要根据市场动态来做决定,“现在书画爱好者们更喜欢简约典雅的风格,我们会参考历代名笔的款式来开发产品,也会多听取买家使用后的反馈,来对产品进行调整。”

       “未来,我们要多开发适合大众消费者的产品,让更多人了解、用上宣笔。”佘吉说,“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非遗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策划:张紫赟 刘军喜

       文字记者:周牧

       视频记者:周牧

       报道员:施智飞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