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这一家人把非遗文化玩“活”了

时间:2021-03-18 作者: 钟文玲 高苗来源: 潇湘晨报

      在靖边县城有这样一家人,上到85岁的老奶奶,下到6岁的小孩,都会“玩”艺术,他们是靖边县陶艺非遗传承人王耀金的一家人。在王耀金的感染下,一家二十多口人陆续学习了制作陶艺、拓片、剪纸等非遗手艺,从中找到了各自的乐趣,并且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

      走进靖边县非遗传习所知慢堂工作室,记者见到了王耀金,他正在专注地绘制一件陶瓷作品,沉浸在古典的音乐的氛围烘托中,时间仿佛真的变慢了许多。

      今年52岁的王耀金,是靖边县陶瓷非遗传承人。年轻的时候,他做过庙宇彩塑、壁画、家具彩绘等工作,学习过雕塑、陶瓷、油画、国画等艺术品的制作工艺。2017年,王耀金成功烧制出带有窑变的黑釉和茶末釉瓷器,恢复了中断几十年的陕北老窑瓷。使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古老的技艺让陕北的黄土化腐朽为神奇。近几年的时间里,王耀金除了研究陶瓷,还研究文创产品设计,还主持设计了靖边县靖镇三边农耕民俗文化体验园、靖边县龙州镇甘沟文化产业园等项目。从小的非遗陶瓷转向文创产品设计再到文化产业园等项目规划设计,让他从一名非遗传承人逐渐转型成为一名本土设计师,他用独特的设计风格将陕北的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得淋漓尽致。

      采访当天,王耀金和他的家人都在工作室里认真地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据王老师介绍,平日里,家人一有空,都会来他的工作室里制作陶艺、拓片等。一家20多口人从事和陶瓷艺术相关的工作。尤其是他的两个儿子,都学习了制陶工艺。

      大儿子王萧,从小在父亲身边耳闻目染,也喜欢上了制陶。大学特意选择了陶瓷艺术专业,2016年从江西陶瓷工艺美院毕业之后,和父亲一起经营打理知慢堂艺术工作室。他希望更好地将父亲的事业传承下去,在学校里学习了比较专业系统的制陶工艺知识后,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也能够让父亲传承下来的陕北老窑瓷走的更远。

      从事艺术,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与鼓励,是很难坚持下去的。王耀金的妻子——陈彩香,也是一位对艺术有着独特见解的非遗爱好者。陈彩香和王耀金相识相知,也是源于各自对于艺术的热爱。在丈夫的引导下,她学习了中国工笔画,喜欢上了拓片这门古老的技艺。她在知慢堂工作室里创作出了许多新颖的独特的拓片作品,将小孩子喜欢的动漫形象融入传统的拓片制作中,让古老的拓片技艺焕发了新的生机。

      王耀金的侄女——陈焕,从2016年开始和王耀金学习陶瓷艺术。现在,她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各种陶瓷绘制,并且在创作中将地方特色元素融入了陶瓷绘制中。她绘制的靖边统万城茶器作品,以及形态各异的绥德炕头石狮小茶器,在瓷器上绘制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在年轻一代人的手中,非遗创新出了新的玩法儿,让许多人喜欢上了新颖实用的非遗文创产品。

      奶奶的“面花”+陕北粗瓷=非遗文创佳作

      在王耀金的带领下,他年过八旬的丈母娘冯翠莲也学会了陶艺制作。冯翠莲老人从小心灵手巧,尤其擅长捏“面花”。在女婿王耀金的引导下,老人用捏面花的方法,将陶泥捏成了手掌般大的炕头狮,经过上釉等工艺,烧制出了一套《陶瓷炕头狮》系列作品。陶瓷制成的炕头狮不仅形态生动可爱,而且完全改变了面花艺术不易长久保存的缺点。看似是老人家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让两种非遗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王老师一家人还将冯奶奶的作品送去参加了榆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在众多文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该比赛的银奖,得知获奖后,冯奶奶开心极了。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这一家人不仅变得更加团结,而且各自都萌发了一些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路。“知慢堂”也成为了靖边的一张文化名片。来这里的游客不仅可以学习和体验传统的制陶、瓷绘、碑拓、木板年画、木刻工艺等传统非遗项目,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我们陕北特有的制陶工艺,前来体验非遗的游客刘峰说,“这里不仅是激发孩子潜能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成年人远离喧嚣都市,返璞归真,放飞心情的场所。”

      非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人类的“活化石”,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王耀金和他的家人用实际行动坚守着祖先留下的手艺,同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将非遗文创一件件地展现出来,以一种新的形态,让非遗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活。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