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沙湾古镇推非遗实景解谜活动——在社区发现非遗之光

时间:2023-01-12 来源: 中国旅游报

  沙湾古镇推非遗实景解谜活动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供图

  “原来沙湾古镇这么精彩,原来非遗还能这么玩!”日前,50多名爱好传统文化及“剧本杀”游戏的游客走进广州市番禺区4A级景区沙湾古镇,参与了一场“何以沙湾,何以非遗,古镇非遗探秘寻踪之旅”主题活动。一张张巧妙的线索卡,一次次生动的非遗体验,勾勒出沙湾古镇的前世今生。此次活动是广州首个景区非遗实景解谜活动,集中展示了沙湾古镇“非遗在社区”的传承成果,也是一场穿越古镇的寻根之旅。

  扎根社区

  沙湾古镇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北村,是我国华南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古镇保存完好,古色古香,充分展示了岭南风格,是广府乡土文化的代表之一。

  去年4月起,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在社区,发现非遗迷人光彩——广州市‘非遗在社区’主题活动”,遴选市内具有典型性的社区传承案例,其中包括广州北京路、永庆坊、沙湾古镇等多个景区。通过调研、展示、孵化、宣传等手段,让非遗更好地回归生活、回归民间,“何以沙湾何以非遗——古镇非遗探秘寻踪之旅”由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番禺区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主办,是广州市“非遗在社区”主题活动中孵化活动的收官之作。

  这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实景解谜活动,以“何以沙湾何以非遗”为主题,活动当天,沙湾古镇迎来了近50名爱好传统文化及“剧本杀”游戏的游客,他们在1922年的沙湾乡居民“何碧华”意外穿越至2022年的沙湾古镇寻宝的剧情背景中,跟随剧情和线索完成相应任务,探访沙湾古镇的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三稔厅、留耕堂等各大展馆景点和历史遗迹,并以沙湾奶牛皇后甜品店、沙湾广东音乐馆等非遗传承场所为体验场景,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沉浸式观看广东音乐、广东醒狮展演,参与姜埋奶制作等,体验沙湾非遗如何浸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活动现场还特别邀请了沙湾本地居民作为“非遗观察员”参与体验,活动直播吸引约14万观众一起线上解谜互动,共同探索800年古镇的非遗传承奥秘,感受沙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间文化魅力。

  串联体验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实景解谜,是一次串联沙湾飘色、广东音乐、广东醒狮、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等12项沙湾代表性非遗和古镇人文景观的创新非遗体验,采取“实体道具+互动H5”的特色呈现方式,体验者们打开H5查看剧情,了解沙湾的民俗、饮食习惯、人文兴趣等,根据目录解锁不同剧情进行体验解谜。活动巧妙设计了各式道具共20余件,包括《沙湾记事》故事本、广东音乐工尺谱、沙湾非遗明信片等,并通过精炼深刻的非遗图文内容及丰富有趣的沙湾民间故事,结合剧情中对民国沙湾乡的生动描述,让玩家们仿佛穿梭于沙湾非遗传承发展的时光之旅中。

  学习建筑的广州大学生小敏是慕名而来的体验者,之前她偶尔来沙湾古镇闲逛。“就是无所事事地闲逛,这里还是很有生活味道的街区。”

  小敏对沙湾古镇的建筑印象深刻。其中,何氏大宗祠最有代表性,又名“留耕堂”,为中轴对称的五开五进格式布局,年代久远、规模宏大、造工精巧、格局高雅,是广州地区岭南古建筑的代表。另外,古镇里的仿古建筑也是岭南风格,走近之后才会发现,墙壁上有很多凸起,密密麻麻地连成一片,这就是当地特有的“蚝宅”。用生蚝外壳制作墙壁,不只是为了装饰,还能防潮,也十分坚固,完全不怕风雨侵蚀。小敏感叹:“古人的生活智慧变成了当代的旅游符号。”

  在当代砖雕大师何世良艺术馆,一幅幅立体的人间百态无不纤毫毕现,其刀法之精细令人惊叹。这一次参加非遗实景解谜活动,小敏又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沙湾古镇更多的故事,她说:“这是一个还‘活’着的古镇。”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有沙湾古镇“舌尖上的味道”,除了名气在外的沙湾姜埋奶,传统菜色如鸡丝酿芽菜、沙湾别茨鹅、豉椒碌鹅、狗仔粥、牛奶宴、鱼皮角等也很有吸引力。

  一张张线索卡,一次次非遗体验,连续不断的情节触发,紧张刺激的选择判断……小敏大呼过瘾:“原来沙湾古镇这么好玩,通过剧情把古镇的前世今生都串联起来了”。

  文化自信

  沙湾古镇是一座活态的历史文化名镇,保留了留耕堂等古祠堂多座,拥有12项代表性非遗项目,对于本地居民而言,沙湾非遗已经不是一个需要反复提及、刻意强化的意识,那些过往的传说故事、文化记忆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以姜埋奶为代表的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从未脱离过沙湾居民的日常生活。广东音乐自兴起、发展以来,沙湾的大街小巷常常回响着清新飘逸、委婉柔和的乐声。沙湾大厅(三稔厅)的私伙局更是每日举办,宾朋满座,十分壮观。沙湾非遗扎根在社区的社会性、文化性与日常性,为沙湾人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养料,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如何进一步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业内人士表示,应抓好“传”与“承”两个环节。抓好“传”,是指进一步完善非物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创造良好的传承条件;抓好“承”,就是要打好传承非遗的群众基础,“非遗进景区”正是找准非遗传承的切入的重要渠道,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验层次,让游客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有助于非遗的传播推广。

  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文物保护、生态保护等融合发展,推进非遗进景区、进民宿、进校园、进社区等,丰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业态,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推动非遗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让非遗展现时代光彩。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沙湾古镇举办古镇非遗探秘寻踪之旅主题孵化活动,有助于将非遗保护与村落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发挥非遗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让非遗更好地回归生活、回归民间,融入旅游场景,促进非遗由“扶持性保护”向“系统性保护”转型,让市民游客在路上爱上非遗。”(陈熠瑶 曹燕)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