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活态非遗”的诗与远方

时间:2021-05-13 来源: 鄂尔多斯日报

      时间紧了些,内蒙古自治区首个“非遗嘎查”的内容又吸引人,才到吉仁太家,太阳已滑近苏布尔嘎嘎查的地平线。沐浴在金色祥光中,让这片土地在冬日里多了一份温暖。

      吉仁太是牧家乐的“老板”,也是非遗传承人。他正在整理有关奶酒酿造、传统奶食品制作等非遗文化的器具,以备迎接第二天的研学团队。“展示传统文化精彩,通过亲手操作、亲自体验,了解我们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想法,是把非遗文化深契在每一道饮食中每一个娱乐项目里,在吃喝玩乐中把游客“代入”非遗文化。

      吉仁太家,是伊金霍洛旗文旅部门实施的“非遗嘎查”项目中的一个点。

      沿着一条“非遗通道”,他们计划串联20多个非遗文化展示户。通过非遗手工坊、非遗美食户、非遗展演户、实景民俗体验户、非遗研学基地、非遗学术交流基地等,让来这里的人们体验非遗、欣赏非遗,对非遗文化进行“活态”展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非遗文化为旅游业增加“灵魂”,从而支撑起“非遗+产业”“研学游+景区游”的架构,同时将非遗文化与产业衔接,针对市场需求设计、生产一批富有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类商品,充分发挥非遗嘎查的文旅产业助力作用,大力推广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振兴。

      在苏布尔嘎,我们也见到了67岁的马文化非遗传承人胡日查毕力格,从15岁开始养马、驯马,胡日查毕力格爱惜和讲究关于马的一切。说起马的象征意义、怎么制作马具,他滔滔不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最大的特点为活态流变。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重要性大家都一致认同,紧迫性也油然而生,但以什么样的手段落实,却面临许多困难。特别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出现了现实阻碍。以马文化为例:马,曾经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亲密伙伴,但时至今日,马的实用性已所剩无多。很多牧家养马,主要是因爱好所致,其实类似“宠物”。马少了,马文化的传承当然会由于缺乏主要载体而日渐淡漠。尽管我们采取了很多保护鼓励措施,但许多非遗文化都如马文化一样,因为现实功用的缘由而降低传播的“民间主动”。

      更好传承非遗,必须在直接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的同时,找到一些路子,增强现实的内生驱动,包括市场条件下的经济驱动。简单讲,就是“让爱好产生收入”。

      于此,文旅融合是很多人都在琢磨的方向。

      伊金霍洛旗的“非遗嘎查”,寻取展示户时,一般都选在农牧家乐。好处不言而喻:农牧家乐一般有一定接待基础,非遗展示给农牧家乐增加了游玩的深度,成为吸引客人的内容,大家乐见其成、配合积极,主动性很强。农牧家乐相对较多的人流,让非遗更多展现在更广泛的人群面前。特别是,不同于展厅的静态展示,非遗在这里,是活生生“土著”现场演示,人们的兴趣更易被激发,南来北往之间,非遗文化无疑可以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非遗嘎查”项目,以展示户和政府、非遗保护和传承“双赢”的顺势而为,激“活”非遗。有生命力的事物,才能永续繁盛,活态流变的非遗,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存在与接续生长的状态。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