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贯的“新”守护古老之琴

时间:2023-12-27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今年是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周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文化艺术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琴家与学者总结保护经验,从不同角度为古琴艺术的保护、继承与弘扬建言献策。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田青回顾,1956年的全国调查显示全国6亿人中弹琴者不足百人。如今,古琴艺术的繁荣和复兴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田青表示,据古琴的生产量和销售量初步统计,全国学古琴的人以百万计。“欣喜之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古琴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在这种高度火热甚至‘发烧’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如何保证‘圣人之器’健康发展。”

  在古琴艺术传承中,古琴藏品的保护至关重要。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大博物馆拥有文物级藏琴500余张,仅中国艺术研究院就庋藏92张。但是,对古琴最好的保护未必是恒湿恒温,琴人的弹奏和“人气”滋养也非常重要。基于此,2018年开始,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邀请斫琴家展开古琴修复工作,将长眠于博物馆的古琴“唤醒”。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让古琴发声”系列演出活动选定唐琴“枯木龙吟”、宋琴“鸣凤”、元末明初琴“真趣”、明琴“小递钟”和蕉叶式无名琴5张传世古琴,首度面向公众奏响,社会反响热烈。

  让古琴发声开辟了古琴活化保护的新途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介绍,科研人员在对院藏古琴做测音分析时发现,这些古琴经过琴家不断调试和演奏,有一个神奇的“苏醒”过程,其音色愈加通透,犹如枯木逢春,内在活力被重新唤醒。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丁承运注意到,当代琴人舞台演奏的表演性越来越强,古琴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细微表现有所淡化。现代传承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古琴的“个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对古琴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如何履行好职责提出了三方面建议:加强项目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鼓励民众参与。他认为,民众的参与决定传承的效果,民众不单是文化的缔造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有关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区及其成员的参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新琴音。喻静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我们回到连续的传统中去,回到一以贯之的琴音中去,以融贯的“新”守护好古老之琴。(本报记者 李荣坤)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