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非遗传承人讲金陵纸鸢的故事——风筝里藏着南京话

时间:2020-04-08 来源: 现代快报

南京民俗博物馆曹红工作室挂满风筝   钱念秋/摄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明时节,天气回暖,又到了放风筝的好时节。南京的风筝,又叫“金陵纸鸢”,关于它的故事数不胜数。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跟着秦淮灯彩南京市级非遗传承人、曹氏纸扎艺术第五代传人曹红学做风筝,听她讲金陵纸鸢的故事。其实,最常见的狮子、蝴蝶风筝里,就藏着南京“密码”。

亮绝活 扎、糊、绘、放,四艺融入巴掌天地

炫彩夺目的腾龙飞舞、精巧可爱的蜻蜓蝴蝶、栩栩如生的金边沙燕……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内曹红的工作室,记者被这满室的风筝震撼了,情不自禁感叹一句“好美”。环视室内,飞行动物题材的风筝占据主流,在展示架上,几个红色“宝盒”格外抢眼。曹红小心抽出给记者展示。

“这是沙燕微型风筝,是我们曹家的独创。”曹红说。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几只花纹不同,大小相似的“小燕”置于盒中。拈起一只黑尾彩翅“小燕”,发现只有手掌大小,迷你可爱。曹红介绍,风筝分硬翅、软翅和立体风筝三种,微型风筝是曹家开发,最小的风筝只有六厘米的长宽。“可别小瞧了这小风筝,做起来最费神,有时候断断续续一个月都做不了两只。”

曹红扎风筝的手艺是跟父亲曹真荣学的。曹真荣人称“金陵风筝王”,做了一辈子的灯彩和风筝,作为一名老手艺人,他对女儿曹红的要求格外高。“风筝做不好,就要被父亲毫不留情地踩掉。”曹红说。

曹氏风筝的制作工艺复杂,包括扎、糊、绘、放四个步骤。这四艺简单理解就是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每一步都要花不少功夫,如扎又分为选、劈、弯、削、接等工序,糊则包括选、裁、糊、边、校等工序。

学着做 看似简单实则难,“父亲的手没有指纹”

山间砍下的新鲜毛竹劈成细长的竹条,做好防止生虫的加工。随后,度量尺寸下布料,绘画、上色后,将其裱糊到风筝骨架上,到最后定型,共有30多道工序。

谈起小时候做风筝、扎彩灯的经历,曹红感慨颇多。她告诉记者,尤其是劈竹子,时常觉得太难了。“竹子一般要选用竹节长、竹肉厚的毛竹,但竹子那么硬,女孩子劈起来太费劲。”曹红回忆,小时候冬天冷,因为做风筝、扎灯彩,每根手指都生了冻疮,又疼又痒,但还要继续做。“看看我现在的手,多么不‘女人’,但父亲的手比我还差,他的手是没有指纹的,都被磨平了。”曹红说。

记者跟着曹红学做了一次风筝,才发现风筝虽小,做起来着实不易。曹红准备了一张打印好线稿的无纺布“蝴蝶”,让记者从填色开始,“先选色,后调色,再上色。”上色要匀,持笔要稳,还没画一会儿,记者就觉得眼酸手软。

记者学做风筝  钱念秋/摄

听故事 “狮”与“世”同音,藏在风筝里的南京话

“我们南京的风筝,又叫‘金陵纸鸢’。”曹红说,世人都知道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却鲜有人知道喜欢扎、放风筝的他,还写了本《南鹞北鸢考工志》的书。这本书曹雪芹将以往流传和自己创制的风筝绘成图谱,并编成通俗易懂的工艺歌诀,便于后人学习、研究、传承。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制作风筝的名家所用图式,大都出自《南鹞北鸢考工志》,形成了“曹氏风筝”这一流派。

“我们这些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数量、颜色、配饰都不一样,代表的寓意也不同。”曹红介绍,比如风筝上有狮子的图案,四只狮子寓意四世同堂,五只狮子寓意五世同堂。再比如有猫和蝴蝶图案的风筝,猫蝶即耄耋的谐音,古代人生八十称耄,九十称耋,寓长寿之意。

比较有意思的是,狮子的“狮”在南京话里与“世”同音,猫蝶在南京话里发音很类似耄耋,“这些风筝图案里隐藏的南京话,充分证明曹氏风筝与南京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很多大家熟悉的风筝,如燕风筝等,其实都是源于南京。”曹红说。

清明节为什么要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把风筝放上蓝天,仰首远望,似乎在看着那些失去的亲人,以寄哀思。”曹红说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将风筝送上天,可以送走霉运,断了线的风筝意味着带走了一年的病痛和烦恼,能给家人带来好运。

经过一番“艰苦”的制作,记者的风筝初具雏形,曹红带着记者来到院中空地试放。曹红点出放风筝要领,先将风筝平放在地上,判断风的方向,等风一来,顺势牵起风筝线,将风筝放出去。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