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曹勤的微信朋友圈特别的“火”。书友们除了向他购买印泥,更多的还是与他聊有关“印泥”的话题。
说起印泥,它是古今书画家钤盖印章的必须之物,也是篆刻艺术不可或缺的媒介物。它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篆刻艺术表达的效果。
作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泠印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勤至今仍在坚持用古法制作印泥。而眼下,曹勤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让“西泠印泥”不再“单传”。
“西泠印泥”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叶为铭、丁辅之三大长老共同研制而成,以王福庵为代表,主要用于篆刻、书画印章等。后经西泠印社总干事韩登安先生以及韩君佐夫妇等人研发改进,深受篆刻家、书画家所喜爱,有的更是情有独钟、垂爱有佳。2009年,“西泠印泥”制作技艺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西泠印泥”是金石篆刻艺术的载体,与西泠印社的篆刻创作、手拓印谱一起被奉为“印林至宝”。作为印文化的子分支,印泥同印章、金石篆刻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印章的材质、外观、用途、篆刻形式都不尽相同,而这种差异就决定着印泥的材质、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秦汉时期就开始使用印泥,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曹勤介绍,“西泠印泥”色泽古雅沉着、质地细腻,且夏不渗油,冬不凝固,钤出的印文色泽沉着、经久不褪,能让篆刻清晰传神到纸上,呈现微凸的立体感,通常连钤几十方印,印文字口依旧清晰,是行业内公认的上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从事古法印泥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制作西泠印泥,不仅要求严,而且又脏又累,通常印泥做好,自己也成了‘大花脸’。刚参加工作,就跟随金石篆刻家茅大容学习西泠印泥制作技艺。开始的时候有十三四个学徒,许多人学到一半,转岗的转岗,走人的走人。只有我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四十多年。”曹勤说,“印泥我只传給你一个人了!”。茅大容老师的这句话他至今难忘。
一两黄金一两泥
“西泠印泥”制法独特,品质超群,主要是原材料稀缺,制作工艺又特别讲究。曹勤介绍,蓖麻油、艾叶和硃砂是制作“西泠印泥”的三种主要材料,而天然植物蓖麻油需要经过5—20年的天然氧化和提炼,上好的艾叶则要制成艾绒,硃砂需要经过传统的水漂法提炼成硃磦、硃砂,然后经过晒油、选砂、飞硃、研硃、制艾法、印色法等上万次的手工调和,制成的印泥以色泽醇厚沉着、颗粒细腻、调匀且不渗油者为上品。
为了找寻制作印泥的最佳材料,曹勤还亲自去湖北采集质量上乘的野生单瓣艾草,去湖南矿区挖掘最好的朱砂,而蓖麻油往往使用的是5年以上的伏油,甚至是15年以上的陈油。
40年来,曹勤在传承的基础上又对“西泠印泥”做了改良,印泥品种也发展到30余种。如最有名的古法纯手工宫廷印泥,就是在传统西泠印泥制作的基础上,研究古代宫廷制泥法,融入黄金入泥的古法特殊技艺,可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
‘西泠印泥’看似平常却有着上千道工序。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工艺,所以才有了‘一两金黄一两泥’的说法。”曹勤告诉记者,“西泠印泥”还被国内外多家愽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所收藏,他本人还多次赴日本、韩国等地进行讲学交流。
不忘初心续传承
“印泥从南北朝开始,到唐之后,随着书画鉴藏印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印谱的诞生,人们对印泥出现了日益高涨的需求。”曹勤说,篆刻艺术在明清发展到鼎盛时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印谱的大量出现。印谱汇集保存了篆刻家原作的风格和神韵,而这种风格和神韵就是用钤印的效果来体现,印泥在这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据了解,西泠印社社藏历代印谱有500余部,是全世界藏印谱之最。从西泠印社成立之后出版的手拓印谱上,人们发现这些印谱所用的西泠印泥的特别。“印泥制作技艺的传承牵涉到书法篆刻,因为印泥作为印章艺术的媒介物,最终要通过书画艺术品来呈现,只有了解书画和篆刻艺术,才能够知道怎样的印泥是好的印泥。”曹勤说。
“让‘西泠印泥’不再‘单传’,用当下的话说,就是不能忘了初心。”在曹勤看来,“西泠印泥”的传承不仅是一代人的情结,更是几代人的传承。即使再困难,也要把西泠印泥制作技艺的接力棒传下去。
令人欣慰的是,曹勤不仅自己经常走进全国的各大院校进行古法纯手工制泥的普及与传播,他在中国美术学院国际学院当老师的儿子曹简,现在也跟着他做“西泠印泥”的传承和推广工作。如今,“西泠印泥”除供应国内广大书画爱好者之需外,作为文人雅士互相馈赠的礼品之一,还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地。
传承有续,创新永恒。记者沿西泠印社的柏堂拾阶而上,那鲜红如花、散发着泥香味的“西泠印泥”品牌,连同西泠印社馆藏的印谱拓本散发的墨香,好像无时无刻不在向天南海北的游客诉说着它的故事。
(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