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展示活动现场 广州市文化馆供图
日前,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举办“老广新潮”广州市职业院校师生文创市集暨文创赛项10周年、美育融合艺术展演活动,展出了广州30多所职业院校师生设计的美居潮饰、茶咖潮饮、服饰潮装、文教潮玩、传唱潮音等文创作品,展示了经典广东民乐、创新广府粤语歌曲、原创民族民间舞蹈等传统文化与艺术新样式。“这些职业院校师生的创新创意成果展现了广州守正创新的人文精神。”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凯说。
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蒲文辉看来,“老广新潮”是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精心设计和打造的职业教育品牌教研项目,开展10年来,实现了非遗与美育的融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同时,搭建了产学研转化平台,将“非遗在校园”的教育成果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老广新潮”是广州市“非遗在校园”的成果之一。在前不久广州举办的第二届“非遗在校园”研讨会上,“老广新潮”是介绍经验的两个案例之一,另一个则是从化区开展的“乡村美育大课堂”之非遗花灯节。
从化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吴水晶介绍,从化区的乡村美育存在资源配置不均、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与教材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为缩小城乡之间的美育差距,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从化区立足乡土,开展走进稻田、走进乡村社区的乡村美育大课堂。非遗花灯节是从化区乡村美育大课堂的内容之一,为开展此项活动,从化区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了非遗花灯保护行动小组,通过寻花灯、做花灯、教花灯、展花灯等方式,向学生们传授非遗花灯技艺,实现美育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合。
2024年10月25日晚,从化区举办乡村美育大课堂之“青玉案·霜降赏灯”非遗花灯节。全区30多所中小学展示了设计、制作的各色花灯,如江埔街中心小学的走马灯、雅居乐小学的竹编滚灯、温泉镇第一中心小学的立体刺绣花灯、从化中学的葫芦花灯、广州大学附中从化实验学校的儒雅花灯、流溪中学的竹编水族花灯等,供群众观赏。“这些花灯好漂亮!在村里举办这样的活动实在是太有意义了,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领略花灯的魅力。”一位村民说。
近年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依托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培育和推广了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学校类非遗传承基地,涌现出众多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非遗美育品牌和案例,有力推动从“非遗进校园”向“非遗在校园”的提升。2024年,广州市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首次联合开展“非遗在校园”普查和研究工作,结果显示,“非遗在校园”已遍及广州11个行政区,覆盖了多个教学培养阶段。目前,广州共有至少11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进入校园,小学是广州市“非遗在校园”传承的主要力量,在被调查的学校数量中占比为49%。各学校开展非遗相关教学活动的平均年限达6年、累计覆盖学生2580人。据此估算,全市开展的非遗传承传播累计惠及学生109.4万人。“这些数据反映出广州市多年来在非遗美育工作上的努力,是从非遗‘进校园’到‘在校园’转变的直接成果。”广州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副部长董帅说。
“非遗在校园”系列活动是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致力推动的一项系统性的青少年美育和非遗传承品牌活动。2023年3月,广州市文化馆启动了首届广州“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征集和展示系列活动,并于同年获评首批“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创建单位。2024年11月,广州市文化馆创建首批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2024年,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第二届“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展示活动,通过促进文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使非遗传承与育人树德的教学目标深度对接,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非遗在校园”的成果。广州市文化馆内展出117件学生非遗作品,举办“非遗在校园”图文成果展,吸引观众超过5万人次。此外,还举办了15场课例展示,共有700多名师生参加,吸引了观众超过8000人次体验。
广州市文化馆和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文教融合和馆校合作,利用各自的平台资源,共同促进青少年美育事业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让非遗美育扎根更多学校,并促进非遗美育成果转化,让广州市非遗美育成果走出广州,走向全国和国际舞台。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