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资讯

八十三岁非遗大师用新路子传承千年陶瓷文化

发布时间:2025-03-24 作者:柏文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


案头,一朵朵青花牡丹在素白的坯体上徐徐绽放,花瓣的浓淡细腻入微。耄耋之年的他,手腕轻转,笔锋游走,青花料如烟似雾般晕染开来……

早晨8点,黄云鹏已伏在案头调制青花料。“高铁低锰青花料要配得浓淡相宜,才能画出水墨画的层次。”常年握笔,他的手格外有力,一旦触及坯体,动作又显得异常轻盈。

工作台上,半碗清茶陪着他度过一个又一个与瓷为伴的清晨。

在江西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黄云鹏既是让碎瓷片“开口说话”的学者,又是陶瓷史的“活字典”,更是妙手生花的陶瓷艺术家。如今,这位83岁的老人,正在完成人生的又一次跨界,将陶瓷这门传承千年的手工艺带进抖音电商,在“流量”的窑火中淬炼瓷魂。

结缘:择一事,痴一生

在女儿黄青口中,父亲对陶瓷的热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黄青小时候常常看到父亲手里握着几片瓷片,从单位步行回家,父亲全然忘记了自行车还停在单位。

那些瓷片,仿佛是黄云鹏与世界对话的唯一媒介。

黄云鹏的书房如同一个微型的陶瓷博物馆,堆满碎瓷片、陶罐、盆、碗、碟……每一片瓷片都被他认认真真地分类、标注,按照年代和出土地整齐排列。每天,他都会拿着这些瓷片反复擦拭、研究,有时甚至到深夜时分,依然乐此不疲。

“这是景德镇落马桥出土的元青花,这是从海外收回的康熙青花,这是学员赠送的乾隆青花……”黄云鹏谈起这些瓷片时,眼中闪烁着孩童般的光芒。每一片瓷片都是他心中的宝贝。

黄云鹏回忆,他对陶瓷的热爱始于童年。1942年,他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市。初中时开始接触素描、水粉画,这也为他后来在陶瓷绘画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就读时,他常穿梭在湖田、杨梅亭等地捡拾瓷片。那些瓷器上精美的条纹花色,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开启了他通往古陶瓷世界的大门。

“对瓷片的学习,比学习完整的瓷器更重要。”在黄云鹏看来,瓷片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表面的纹饰与色彩,更在于它们能够揭示陶瓷的内在结构与工艺秘密。通过瓷片的剖面,他能够清晰地看到泥料的层次、釉色的分布以及烧制过程中的细微变化。这些细节,正是解读古陶瓷制作工艺的关键。

1966年,黄云鹏从景德镇陶瓷学院(今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毕业,1967年分配到景德镇市陶瓷馆从事古陶瓷研究等工作。

当时研究资料相对匮乏,黄云鹏踏遍景德镇的各大矿区、历代古窑址,对古原料矿井进行细致普查,取样分析泥、釉、料的配方。

那时,他一头扎进对景德镇陶瓷史和古陶瓷断代史的研究中。“每一件古陶瓷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身上承载着无数匠人的智慧与心血,我要做的就是解读这些密码。”他将失传已久的麻仓土、高铁低锰的青花料一一再现,复制出中国第一件仿元青花瓷。

精进:继续寻找另一座高峰

黄云鹏正俯身审视一件刚出窑的瓷器,突然,他的右眼一阵模糊,世界仿佛被一层薄雾笼罩——他突发眼底出血。

然而,这并没有让他停下手中的工作。他用毛笔蘸了蘸砚台里的墨水,轻轻涂在右眼的镜片上,将整个右眼的镜片涂成了黑色,然后又戴上眼镜,将视线继续投向瓷器。

医生建议他要静养,减少用眼。但黄云鹏的日程表依旧排得满满当当。女儿黄青劝他歇一歇,可他满脑子是一件件还没完成的作品。

那时,黄云鹏创办的皇窑集团正值电商发展的关键期,线上订单量很大,黄云鹏说:“粉丝们都在等我的作品,我不能停下来。”

黄青对父亲的执着劲儿既敬佩又心疼。“有些人遇到困难会畏惧退缩,但在父亲的字典里,从没有‘退缩’一词,他是越挫越勇。”黄青说。

在黄云鹏看来,釉里红烧制是一个难关,也像一座高山。釉里红烧制过程极为复杂,十分考验功力和耐心。想要精准呈现那一抹明艳动人的釉里红,需对窑温、天气等因素进行极为严格的控制,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

为了攻克釉里红烧制技术,黄云鹏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窑炉里的火焰一次次燃起又熄灭,炉内温度从常温烧到1300℃,一批又一批的瓷器被送进窑中烧制。

几十炉、上百炉……无数次的尝试,换来的是家中堆积如山的瓷器。黄青说,那些未能成功呈现理想釉里红效果的瓷器,用“瓷山瓷海”形容毫不为过。

面对如此多烧制失败的瓷器,黄云鹏从未有过一丝退缩。每一次开窑,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会仔细观察瓷器的色泽、质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他不断调整釉料配方,改进烧制工艺,调整炉温,在反复的实践中摸索出最佳的烧制条件。

这,是黄云鹏翻过的一座山。高峰越过,他又去寻找另一座高峰。

“在这一行,越是不断深入学习,越发感觉自己很渺小,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黄云鹏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超脱物外的谦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瓷)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古陶瓷鉴定家”“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华仿古瓷第一人”……这些名号对于黄云鹏而言,不过是他在陶瓷之路上不断前行的见证,而绝非终点。

过手七十二,一坯方成器。

从青葱少年到耄耋老者,从研究员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云鹏将毕生心血倾注于陶瓷艺术,用一双巧手和一颗匠心,守护着千年窑火,传承着中华文明。

传承:从来不是独行

景德镇,这座因瓷而兴的城市,大街小巷弥漫着泥土与窑火的气息。

千年的陶瓷文化底蕴如同深厚肥沃的土壤,为每一位陶瓷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传承,也就成为每一位陶瓷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黄云鹏看来,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复原,更是知识的传播与人才的培养。

1993年,黄云鹏创办了佳洋陶瓷厂,而后便是发展到如今的皇窑陶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皇窑集团)。

皇窑集团用30年时间,由一个小作坊式的公司发展为集仿古瓷和传统艺术瓷生产展销、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交流、陶瓷文化发掘研究、古陶瓷鉴定和陶瓷技艺人才培训、陶瓷文化特色旅游于一体的全国知名陶瓷企业。

“30年来,公司里画青花的人,大多是我带出来的,我经常给绘瓷员工讲课,不断提高他们的绘瓷水平,希望把这门非遗技艺传承下去。”黄云鹏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与坚定。

在他的公司里,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他坐在一群年轻的绘瓷员工中间,手拿画笔,亲自示范青花的绘制技巧。从起笔的角度、运笔的力度,到线条的流畅度、图案的布局,他都一一耐心指导。

非遗传承是黄云鹏的心头大事。他表示:“青花瓷的泥、釉料的配方、青花瓷的纹样设计和绘制,都要把我的技术传下去,要带领更多人了解景德镇,了解宋元明清青花瓷精湛的陶瓷艺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仅在公司内部培养人才,还积极与外界合作,参与各种陶瓷文化交流活动。

在黄云鹏的传承之路上,他并非独自前行。作为“瓷三代”,他的女儿黄青、儿子黄滨也深受父亲的影响,投身于陶瓷事业。

突破:电商开启发展新路径

2021年,传统陶瓷行业深陷困境,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竞争愈发激烈,皇窑集团经营了30来年的陶瓷事业也面临严峻挑战。

“当下的主要购买力都在互联网上,发展电商渠道迫在眉睫。”黄青的提议得到了父亲黄云鹏的全力支持。

然而,电商之路并非坦途。习惯了传统陶瓷制作与销售模式的团队对于电商模式感到陌生。如何将精美的陶瓷艺术品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生动地呈现给消费者;面对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怎样在虚拟网络空间精准捕捉消费者的喜好,成为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黄青和她的团队想了很多办法。在抖音电商平台上,皇窑集团通过视频和直播展示陶瓷制作的设计、开窑、烧制等流程,让观众直观感受陶瓷创作的72道工序。

有时候,黄云鹏也会出镜,录制陶瓷讲解的视频。“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陶瓷背后的文化。”黄云鹏说。

为了更贴近消费者,皇窑集团深入调研粉丝需求,精心选品,开发出入门款产品——售价99元的青花压手杯。“我们试图以较低的门槛,吸引更多粉丝关注我们的产品。” 黄青解释。

从精美的青花瓷瓶,到小巧玲珑的陶瓷摆件……消费者被他们对陶瓷文化的热爱与执着所打动,纷纷下单购买皇窑集团的陶瓷产品。

2022年底,抖音账号“九鸣瓷艺中心”主理人小雨联系黄青,想做一场黄云鹏作品的专场直播。

合作初期,两人为了打磨直播方案,常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深入钻研如何将黄云鹏的作品讲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其中一场直播的主角是黄云鹏亲工的仿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罐上,人物形象鲜活灵动,场景描绘逼真如画,青花发色浓郁亮丽,纹饰布局精妙,完美重现了元青花的古朴韵味与艺术风采。

“大师不愧是大师”“这些在博物馆里见到的作品竟然在直播间里看到了”……直播间里,氛围热烈而酣畅,当天的直播从晚上7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4点。

几场专场直播成效显著,小雨回忆,其中单场直播最高销售出400余件皇窑集团出品的瓷器。

在黄青和小雨看来,他们是同频的合作伙伴。小雨盛赞皇窑集团的专业度:“黄云鹏深谙陶瓷文化,他所传递的内容具有稀缺性,成功吸引了众多热爱陶瓷收藏的专业用户走进直播间。”黄青也对小雨的直播平台称赞有加,直言平台搭建得极为出色,汇聚了大批精准的艺术品收藏玩家。

近期,抖音电商“看见手艺计划”和“抖音非遗计划”也关注了黄云鹏和他的皇窑集团,通过全域兴趣电商模式,推出资源支持、官方培训、平台活动等多项举措,助力黄云鹏和皇窑集团等手艺人和品牌,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获得新发展。

皇窑集团的成功转型,为传统陶瓷行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也为其他传统手工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电商发展的浪潮中,皇窑集团不仅卖出了产品,更传播了陶瓷文化,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f96c8e10-07ed-11f0-b12f-134d7db93d23.jpg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
官方微信
官方小红书
Copyright © 2019 - 京ICP备13037645号-1,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02016123 , 中传文创投资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