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已经享誉全球。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为吃饭不因舂得精便多吃,食肉不因切得细便多食。此言深刻体现了古人对饮食的中正态度。中华饮食文化,其精髓涵盖很多方面,不仅包括饮食行为中所蕴含的对品质的态度,也体现了审美愉悦、情感互动以及社会作用等多维度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凸显出饮食文化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厚联结。
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我国,饮食并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或日常所需,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哲理与人生观念。从一些地区孩子降生时亲友分享的红蛋,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家族的繁荣,到婚礼上的盛宴,寓意着阖家欢乐的喜悦与祝福;从周岁庆生到十八岁成年礼,每一次“吃”都超越了简单的生理需求,成为一种富含深意的情感表达。这样的饮食文化,通过“吃”这一形式,传递着丰富的心理寄托与社会意义,远远超越了食物本身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让中华饮食文化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如今,在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之余,也会结合中西方对食物属性和物质成分的不同看法,更加注重营养与健康,这是对传统饮食习惯的一种改变。在一些地方和场合,较为烦琐的十大碗八大盘逐渐被更加精致、健康的餐饮方式所取代,这不仅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也是饮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现象。
在中华饮食文化与全球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历程中,坚守稳固的核心至关重要,这也是中华饮食文化在吸纳各方精华、持续进步并维持蓬勃生命力的重要基础。中华饮食文化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品质,这也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不断深挖的重要方面。因此,深入探究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既能帮助大众加深对相关饮食文化理论的理解,也能对中华饮食文化持续拓展全球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演变轨迹清晰可辨,历经数次显著的高峰期。一万多年前,我国步入了新石器时代,伴随着农耕文明、畜牧业以及陶器制作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步实现了生活自给自足,从而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生存模式。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演进,我们的祖先孕育出了初期饮食文化,这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曙光。
时光流转至四千多年前,中原地区迎来了夏、商、周三代的王朝,这三个朝代共同构成了古代东方的一个鼎盛时期,历时绵长。在原始社会的饮食资源基础上,历经当时人们的不懈努力,土地开垦深入推进,特别是在黄土高原、黄淮平原以及长江流域,这些区域发展出了犁耕农业与灌溉工程相辅相成的井田体系,成为很早的高产稳产农作区,为农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牢固而坚实的基础。同时,三代时期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烹调理论,标志着对食材认识的深化和膳食结构的优化。随着对长江流域的开发和对外交流的加强,饮食资源得到了更多的丰富,旱作农耕区、水稻种植区以及游牧区域的饮食资源与方式逐渐交汇融合,携手促成了我国饮食文化的较大发展。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乃至民国,又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在这期间,长江、珠江、辽河等流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后来,商品经济的兴起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各地物资的交流更加频繁;交通网络的扩展加强了地域间的联系,使得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更为便捷;中外交流的增多则引入了新的思想和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些变化共同促进了众多海港、河港及边境贸易城市的兴起,这些城市成为地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这些城市不仅成为地域间饮食文化交融的桥梁,还促进了各种菜系的产生和发展,我国饮食文化持续向前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饮食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生产力的持续解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华饮食文化展现出更加多元、开放和包容的面貌。
关于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建议
(一)打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传播路径。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和《中餐厅》等一系列美食节目的热播,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引发了国内外观众的关注。为了充分挖掘和展现传统饮食文化的现代价值,相关单位应积极倡导并推动实施多样化的传统饮食文化传播举措。比如,可以通过加大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及社交网络平台等多元化传播手段的利用力度,推广丰富多彩的传统饮食文化知识;通过融合短视频、微电影、动画等形式的表现手法,生动诠释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韵味,吸引跨年龄层、多兴趣群体的关注,特别是激发年轻一代的浓厚兴趣与参与热情。
(二)结合大众需求完善饮食文化体系。为了更加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中华饮食文化,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贴合广大食客偏好的饮食文化综合体系,该体系可以涵盖食物的色彩、香气、味道、形态、餐具搭配以及文化意境等要素。构建这样的体系,有利于引领民众形成良好的饮食风尚,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广泛传播,并进一步加深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人们可以通过饮食这一日常细节,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在构建饮食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确保营养均衡、倡导健康生活以及传承文化精髓等多个维度出发,对体系进行深度优化与调整。对体系的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公众口味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一个包容并蓄的饮食文化环境。当然,这个饮食文化体系不仅囊括传统佳肴、各民族特色美食,还应融入现代健康饮食理念及国际美食元素,以丰富多样的选择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饮食需求。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饮食观与养生观。我国古代的养生学深受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熏陶,高度重视人体内阴阳的和谐平衡,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崇阴阳平和、以平衡为常态的理念,在饮食结构方面主张均衡摄入。正如《黄帝内经》所阐述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以五谷作为主食滋养身体,五果作为辅助增添营养,五畜作为增益补充体力,五菜作为补充完善饮食,将各种食物根据属性进行调和后食用,达到增补精气、滋养元气的目的。因此,我国传统饮食理念呈现出以合理饮食滋养身心、食疗同源共生、根植于农耕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
结语
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不断发展的饮食条件是对民众进行精神文明培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构建我国独特饮食文化体系的重要因素。在传承与发展中华饮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紧随经济社会的演进节奏,紧密把握民众需求的动态变化,持续吸纳新知。面对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相关单位应主动承担起深入探究与传承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使命,提升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与尊重程度,进一步确保传统饮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持续焕发新的生机,持续繁荣发展。
(皮凌斐系湖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饮食文化,大食物观;孙菲系湖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社会治理。本文系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公共文化研究中心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GKY03Z)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