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精准扶贫

时间:2020-10-10 作者: 紫莺来源: 中国手艺网

发布仪式现场

      2017至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驻浙江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驻云南大理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先后成立。三地工作站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结合自身非遗项目特点及各地实际情况协同工作,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助力精准扶贫。

中央美术学院驻云南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强勇接受媒体采访

      谈及此次获奖,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强勇表示,“非常感谢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国务院扶贫办有关领导工作小组对学校开展的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他以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例,向记者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近年来开展的非遗扶贫工作成果。

      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培育本土技艺能人


      剑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白族为主的剑川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木雕、石雕、土陶、布扎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独具特色,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风采。


      “剑川虽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但当地自主创新意识还显得不足。”强勇说,借助传统工艺,实现精准扶贫、防止返贫的关键是通过人才培养和人才培训,扶持当地自主研发设计团队,培育剑川传统工艺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这是建立中央美术学院驻云南大理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意义之一。


      自工作站成立以来,中央美术学院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及资源优势,以培育自主研发能力的设计团队作为首要任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形式,提升手工艺人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


      “将剑川优秀的传统工艺从业人员或者是书画工作者送到美院进修,安排业内专业老师为这些骨干人才和行业带头人进行授课指导,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当地传统工艺从业人员的文化艺术素养。”据强勇介绍,培训采取“随堂上课,跟班学习”的方式进行,每班每次安排3人左右,培训时长为3个月,先后累计培训学员500余人。


      同时,工作站还利用中央美术学院专业资源,打造人文品牌“剑川传统工艺大讲堂”,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学校教师开展美术、工艺的培训与交流,使非遗人群、传统工艺人员和文化工作者获得前沿权威的文化信息,拓宽传统工艺的创作思路。强勇说,“除中青年传统工艺从业人员外,培训对象还覆盖工艺美术专业方向的青少年学生,总培训人数逾千人次。”


      一大批能工巧匠通过培训学习后,建立工作室,发挥能人带动作用,把课堂设在生产车间、田间地头、户内户外,提升了剑川传统手艺的技艺水平。


      结合地域特色,铺就脱贫致富路

      “把院校的设计资源与帮扶地的企业、产品、市场、商品融合贯穿,运用“综合思维”来引领非遗扶贫实践。”强勇表示,产品的设计开发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将传统工艺技法融入现代设计,研发出符合时下审美和现代市场需要的文创旅游产品。


      在此次“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名单发布仪式现场,布扎饰品、木雕滴水瓦当香薰、土陶甲马等剑川旅游工艺研发系列产品亮相非遗扶贫产品展,用跨界创意展示了非遗传承之美,展现了美院对剑川的精准扶贫成效。


      展览期间,不少来宾前来欣赏、问询。其中土陶甲马作品集艺术性、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身,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强勇说:“土陶甲马是在传统木制版画工艺上进行延伸开发,结合地域民间特色和现代审美需求而打造的文创旅游产品,曾荣获大理州特色旅游商品创意大赛银奖。它用途广泛,既沿用了原有木制版画的拓印功能,又可做为建筑材料装饰家居,也可视为陈设艺术品独立摆放。”


      结合旅游革命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中央美院还积极参与沙溪特色小镇旅游商品设计;依托县校合作,推进白族服装改良工作,设计出包括公务员服、校服、演出服、常服、礼服等50多款白族服饰。通过创意设计,剑川手工艺品以多样化、多元化、轻巧便携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通过设计引领,剑川的传统工艺成为脱贫攻坚的新引擎,带动了群众增收。目前,全县从事木雕、石雕、布扎刺绣、土陶加工生产销售的群众达3.24万人。截至2019年底,全县从事木雕的有21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0多户1200多人,月收入3000元-4000元。2019年,全县木雕实现产值4.74亿元。

      展望未来的发展规划,强勇表示,2020年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又是乡村振兴的起始点,下一步非遗不仅是助力精准扶贫,更重要的是要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站要把美院专业资源与乡村振兴充分结合,发掘更多能够发展传统工艺的有生力量,助力地方文旅和第三产业发展。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