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尤其是传统工艺更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多部门的支持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工坊逐步在全国设立,使传统工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有了强有力的抓手,也使传统工艺走上了发展振兴的道路。
非遗工坊是指依托本地区一项或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或者富有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旨在持续做好脱贫人口、监测帮扶对象的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非遗工坊建设工作
(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2018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首次提到“支持贫困地区探索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随后,7月份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正式确定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定位、目的、路径和工作任务,也确定了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使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不断系统化、可视化,各地也开始启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设,并逐步成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力量。
2019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共同发布《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在《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的基础上明确了工作目标、设立条件,细化了工作路径,提出了工作要求,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进一步扩大建设范围提供了工作依据。截至2019年6月底,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共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56家,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做法。截至2022年6月,全国共设立非遗工坊超过2000所,其中国家级贫困县设立的扶贫工坊近1000家,帮助超过10万的贫困户就业增收,助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二)非遗工坊
明确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更名为非遗工坊,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调整为重点工作。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共同发布《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非遗工坊的建设,通过吸纳就业、加强培训、培养带头人、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销售渠道、做好宣传推广等具体措施,明确了非遗工坊运营的主要工作,以及提升改进的路径。同时,也提出了非遗工坊的动态管理,要求应每年向县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确认或更新登记信息,连续两年未确认登记信息的非遗工坊,自动取消非遗工坊资格。
政府政策文件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各级媒体传播推广使非遗工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非遗工坊建设、认定的路径逐步明晰,体系不断完善,非遗工坊的规模和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24年6月,全国非遗工坊已达到9100多家,涉及1721个县域,直接吸纳27万余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非遗工坊建设传播推广工作
为深入挖掘非遗工坊蕴含的时代精神,总结非遗工坊建设工作经验,宣传推广非遗工坊工作成果,相关部门举办了一系列助力非遗工坊建设的传播推广活动。
(一)“非遗+扶贫”主题传播活动
2019年10月,围绕多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手艺网等14家主流媒体开展了“非遗+扶贫”主题传播活动,赴各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采风活动,挖掘优秀实践案例,采访报道建档立卡贫困户、非遗扶贫带头人的生动故事。展示了各地探索“非遗+扶贫”工作路径和实践成果,得到社会各界更加广泛地关注。
尼木县将“非遗+扶贫”工作作为巩固尼木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重要载体,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尼木县非遗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为带动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尼木县正式运行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十个工坊各有特色,如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家族式的传习所、村集体合资成立的净土产业公司以及尼木本地非遗传承人开办的合作社等。这些工坊各具特色、优势明显,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和巩固尼木县脱贫成果,共为1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传授技艺,提供就业岗位,受益群众556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公司)员工西藏尼木县人、藏香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旦增曲扎开办的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公司在2019年也列入了第一批西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该公司现有员工30余人,其中贫困户16人,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和巩固尼木县脱贫成果。“我一定会担起一名非遗传承人和一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的职责,不仅让更多贫困户能够实现技艺脱贫,同时为更好宣传、传承、保护、发展尼木珍贵的非遗贡献力量。”旦增曲扎表示。
(二)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展
2019年10月,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举办“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展”。该展览以全国“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的县(市)所采取的“非遗+扶贫”工作路径和取得的实践成果为主,以四川各地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为辅,全面展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非遗力量。
凉山展区以彝族服饰、彝族银饰、彝文书法展示和精彩的月琴、克智表演等为代表的凉山州特色非遗项目一一亮相,精彩纷呈。凉山州已经成立了10家非遗扶贫工坊。唯品会携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专项基金、北京服装学院等历时6个月共同打造的20款非遗时尚产品正式上线,带动300名彝绣绣娘就业增收。
(三)“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推选活动
2019年底,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举办了“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推选活动,共推选出12名在非遗扶贫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带头人,以及15个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宣传推广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成果,以点带面深入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全面落实。
抖音“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自落地贵州雷山县以来,不仅帮助当地通过短视频传播苗族文化和非遗特色,还重点针对潘仕学、毛鹃等非遗传承人共计161个学员进行培训。#雷山DOU是好风光#挑战赛传播量达2.5亿次,通过抖音,麻料村银饰迎来5万多元订单和60余名银饰体验游客;苗绣传承人杨阿妮7天就售出三套纯手工苗绣嫁衣;非遗银球茶则售出29万元,惠及贫困茶农400余人。
(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论坛和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
2020年10月,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幕,本届博览会以“全面小康 非遗同行”为主题,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搭建展示和推介的重要平台。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重点展示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10个重点支持地区湖南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青海互助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非遗工坊、河北赞皇县原村土布非遗工坊等4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及部分国家级贫困县的非遗扶贫项目,集中展示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成果和典型案例。同时,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论坛举办,论坛总结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和举措。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研培院校、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头人、电商平台负责人、媒体以及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者1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五)“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活动
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开展了“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工作。在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评审和公示,确定了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并于2023年3月开展了发布仪式、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展、主流媒体深度报道专题等案例宣传推广活动。2024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活动。此次活动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有效推动非遗保护、广泛带动就业增收的相关案例为推荐对象。经各省推荐和专家评议,以及线上公式,确定了第二批51个典型案例。随后,进行宣传报道,各地将广泛发动媒体,对本地区非遗工坊建设工作开展宣传。
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聂氏麦秆剪贴技艺设立的聂氏麦秆画非遗工坊,自2003年开始,免费为黄河滩区分批培训麦秆画学员;2009年,濮阳市残疾人麦秆画培训基地,面向全市分批招收残疾人开展麦秆画培训。近年来,累计培养出优秀麦秆画传承人50余名,其中获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6人、县级传承人4人,带动地区形成麦秆画产业链群,推动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三、非遗工坊建设中的思考和建议
非遗工坊是传统工艺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为非遗传承人、从业者、爱好者以及帮扶对象提供了传授技艺、探讨交流的空间。非遗工坊在不断地设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有机遇也有挑战,应注意与市场、媒体、旅游等领域的关系,做好非遗、传统工艺的跨领域融合发展。
(一)注重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
非遗工坊应以非遗项目和传统工艺技艺的保护、传承、发展为核心。履行非遗保护的常规工作,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促进非遗项目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配合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关于非遗的调查、认定等工作。在与各领域的融合过程中,应坚守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综合考虑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并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增强产品市场吸引力
非遗工坊应开展产品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一是提升产品本身质量,尽量做到产品的标准化;二是发掘产品民族、地域特色,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三是产品和包装融入现代潮流元素,适度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匹配度;四是加强在品牌、产品设计、工艺等方面与外界的交流,开发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或者联名产品。
(三)销售渠道的多元化
非遗工坊产品应拓展多元的销售渠道。一是在各大电商开设店铺,注重社交内容型电商的运营;二是在重要节气和节假日开展非遗市集等产品销售活动;三是积极参加各地政府和机构组织的展会、市集等销售活动;四是开展非遗产品海外电商平台的销售。
(四)新媒体传播推广
非遗工坊应开展传播推广,树立工坊的品牌形象,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以及提升产品销售。如在工坊设置媒体岗或有专人负责媒体宣发工作,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工坊日常、技艺步骤、传承人授课等内容,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内容平台发布,可专注2至3个平台运营,减少运营的工作量,提升内容的质量。可适当开展直播,与观看者增加互动的机会。积极参与媒体平台有关非遗、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流量补贴活动。
(五)与旅游深度融合
非遗可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非遗工坊有场地、传承人、材料等基础条件,可开设非遗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类项目。设计具备体验性、趣味性的课程。同时,调动当地表演艺术、体育、饮食类非遗项目,形成完整的体验旅游项目。可与其他景区、工坊联动,定制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线路,也可在景区、休闲街区等旅游空间,开设非遗工坊体验点。
非遗工坊开展非遗传承保护,扩大授徒、传艺受众范围,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已成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成功实践。乡村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非遗工坊作为两者的重要纽带,连通了非遗与乡村的“最后一公里”,推动非遗不断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推进非遗保护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可落地、可借鉴的重要途径。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