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资讯

重新定义图书馆之于阅读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5-04-25 作者:胡海荣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

ba14f930-2112-11f0-89dd-79ba9335bc5d.jpg

AI视觉盘点机器人在盘点架上图书     孙望皓 摄

c0f3daa0-2112-11f0-89dd-79ba9335bc5d.jpg

读者在上海徐家汇书院参加“行走的天文馆”活动     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在人工智能加速重构知识获取模式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思维惰性,身处“信息茧房”,逐渐淡忘阅读的深层价值。“通往未来的桥梁”这一提法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核心素养。阅读通过日积月累的知识重构、认知升维,最终将汇聚成改变我们未来生活的磅礴力量。

在深化全民阅读服务中,公共图书馆始终扎根人民,当好“排头兵”、锤炼“主力军”。可以说,近20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服务的读者越来越多,馆藏资源日益丰富,空间营造更趋于品质化,阅读推广活动也如繁花般绽放……截至2024年年底,浙江省每万人拥有图书馆建筑面积268.92平方米,人均藏书量1.85册,人均外借量1.1册,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无论是目之所及的变化还是数据,都印证了浙江业界同仁在公共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上的不懈努力。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图书馆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提高服务的普惠性、多元性、便捷性,努力做到“零门槛”,但近年来中学生和成年人的纸质书借阅量却呈下降趋势。是什么让他们远离了图书借阅?观察一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即可找到答案:AI仿佛一位无所不知的智者,几秒钟就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打开短视频平台,各路博主解说的“知识切片”唾手可得……在这样热衷“短平快”的时代背景下,那些从书本一页页中汲取知识的正常阅读行为反而变得匪夷所思。

AI时代,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何在?该怎样重新定义自身价值?这是当代图书馆从业者必须直面的问题,而问题背面往往也蕴藏着机遇,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抓住时代变革,让图书馆成为AI时代的“文化灯塔”,在快与慢、浅与深、碎片与系统之间架起桥梁,走出技术与人文共生的创新之路。浙江图书馆正在积极布局立足于本馆的智能体建设,以期图书馆的服务和知识供给能够精准对接读者,希望未来整个业务体系能够实现全AI化。

想象一下,当一本书进入图书馆,智能采编系统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采购专家,先看此书是否符合馆藏政策,进而分析书店销售数据、网络评分和当前复本量是否科学,再确定这本书该不该采购,甚至给出合理的采购价格。当图书完成采购后,AI编目系统能够自动获取关键词、主题词、分类号,图书编目信息一目了然。随后,这本书会通过传送系统输送到分拣口,开架阅览的图书即被送到阅览区由馆员上架,闭架借阅的图书则被送去库房。在阅览区,每个书架上方都设有摄像头,能够实时精准定位每本书的位置。读者只需向智能体提问书在哪里,就能迅速找到心仪的书籍;也可以对智能体下达调书指令,机器人十几分钟内就能将书送到读者手边;还可以通过智能体进入图书馆的元宇宙,查看海量的电子书,如对某本书感兴趣,即可借阅纸质书并寄送到家。此外,智能体还能为读者量身推荐阅读推广活动,为馆员出谋划策,设计出更多有创意的阅读活动,让图书馆的服务更具吸引力。

当然,我们始终坚信要合理利用技术而不是盲目依赖技术。当算法不断迎合偏好时,我们要通过阅读来重建主动探索的精神,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公共图书馆读者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大模型时代也应不断深化,要适时为读者增加AI工具使用的培训,缩小数字鸿沟;要着重培养广大读者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能力,让读者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筛选优质内容的能力,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定义图书馆之于阅读的意义,让图书馆这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读者的需求,为阅读改变未来贡献力量。

 (作者系浙江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
官方微信
官方小红书
Copyright © 2019 - 京ICP备13037645号-1,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02016123 , 中传文创投资有限公司版权所有